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聽!上海科技創新之潮在奔涌

中國新聞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06日 15:1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孫嘉靖 顏維琦

  晨曦破曉,上海崇明島的長江入海口,席天卷地的浩然之氣隨濤涌起。96年前,中國共産黨在上海這片熱土誕生,從此,開天闢地、敢為人先的精神源源不斷,滋養和激勵著前赴後繼的革命者和建設者。他們在不曾停歇的開拓創新中,詮釋和發揚這座城市的精神品質。

  時光流轉,當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的重要指示響徹十九大會場之時,千里之外上海灘的潮聲與之共振。上海對標全球,追求卓越,踏浪迎風,再次出發。

  創新之城——牢記使命,敢為人先

  中國飛機製造業曾經走過一段艱難、坎坷、曲折的歷程。在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C919項目辦公室主任袁文峰的回憶中,2007年國産支線飛機ARJ21進入總裝關鍵階段時,還面臨著很大挑戰。也正是在那一年的9月,習近平同志來到ARJ21總裝“百日會戰”動員誓師大會。“新支線飛機項目承載著黨和人民的重托,承載著中國民機産業發展的歷史使命。”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提振了新支線飛機項目團隊的信心,給科學家們注入了攻堅克難的動力。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款噴氣式幹線飛機C919首架機首飛成功,翻開了中國民用航空史冊的嶄新一頁。截至目前,C919的訂單總數達785架。

  走進中國商飛設計研發中心的綜合試驗大廳,“一以貫之,鍥而不捨,扎紮實實,腳踏實地”的紅色大橫幅高高懸挂。此時的研發工作,早已擺脫曾經的困境,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科技創新注入了以人為本的內涵。

  “國産大飛機的研發和應用,最終要服務於人民群眾。”袁文峰表示,“我們的設計致力於讓飛機更為環保,給旅客提供更大乘坐空間、溫馨體貼的舒適環境。”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在成績面前沒有人驕傲,因為上海的科技創新承擔著更大的使命。大家忘不了10年前習近平同志的囑託:“上海要更加注重航空戰略産業的發展,並將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此來推動上海創新發展,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未來之城——對標全球,追求卓越

  創新型國家離不開人才隊伍建設,上海以黨建為引領,走出一條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新路子。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強調,向“以培育戰略人才為中心,持續加強科技創新人才的隊伍建設”的目標邁進,是上海科技戰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實踐。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指出,中國科學院要牢記責任,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位於上海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衛星創新院),正是這“四個率先”重要指示的堅定踐行者,無論是技術攻關、科研體制機制改革,還是人才建設,衛星創新院始終走在創新之路的前列。

  衛星創新院院長于英傑介紹,衛星創新院現有374名黨員,佔職工總數的63%,黨總支凝練出“黨建跟著隊伍走,支部建在發射場”和“勤於學習、勇於創新、敢於挑戰、善於合作、甘於奉獻”的特色黨建文化和創新文化。

  衛星創新院共計發射25顆衛星,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天宮二號伴星等科研成果驚艷全球。在習近平同志2017年新年賀詞和十九大報告中,“天宮”“悟空”和“墨子”都得到肯定,成為中國科技發展事業的驕傲。

  在AIT廠房的一角,結構熱控副主任工程師陳龍正在和裝配技師黃志晶、項斌一起,忙於衛星的總裝工作。這3位不到30歲的科技工作者告訴記者,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創新熱情正是在一次次實驗中得到提升,這得益於“對標全球,追求卓越”的高標準、高要求。

  融合之城——海納百川,兼收並蓄

  2007年7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與杭州市黨政代表團座談時強調:“上海成其大,就在於它包容,上海就要有一種自覺,一定要有包容心。”在這樣的精神指引下,上海加快建設重要創新機構和重大創新平臺,敞開胸懷迎接八方來風,世界各地的行業精英紛至沓來。

  黨的十九大期間,“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在華東理工大學成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費林加出任外方主任。預計在12月,他與上海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庫爾特·維特裏希的申請會獲批,兩人將成為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

  通用電氣公司(GE)落戶上海以來,先後建設數字創新坊及航空智慧製造和再製造創新中心。在GE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看來,“上海在人才政策體系建設、人才服務等方面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在滬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在新時代,上海將以鬥志昂揚的精神狀態履行“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為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夢想的太陽已經在東方的海平線上噴薄而出,萬道霞光正在眼前。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上海的科技創新之潮騰起巨浪,激起新時代的聲響,奔向未來。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06日 01版)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