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當前,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貴州還有372.2萬農村人口尚未脫貧,要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近年來,貴州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落實“精準”二字。自2012年以來,貴州加快脫貧速度,穩步推進各項精準扶貧工作,減少貧困人口776萬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10.6%。
精準識別 一戶一法
5級幹部入村核實
精準扶貧首要在精準識貧。
“石漠化、風沙大、烈日懸空雨難下,七分種、三分收、包谷洋芋度春秋。”這是過去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迤那鎮農民的生活寫照。而如今的迤那鎮,通村路延伸到各家各戶,白色的樓房拔地而起。
在扶貧實踐中,迤那鎮探索出“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的“四看法”精準識別機制。“村民家裏有沒有存款和余糧,這些不好查,掌握貧困戶真實情況,首先要逐村逐戶實查摸底。”迤那鎮五星村黨支部書記李仁兵説。
如何精準識別貧困對象,貴州抓住“精準”二字,通過“四看法”,讓貧困戶自願提出書面申請,之後進行民主評議,由老百姓選出並進行公示,最終確定貧困對象,再根據貧困村和貧困戶的不同情況,按“一村一策、一戶一法”制定相應的幫扶計劃和措施。此外,貴州還組織省市縣鄉村5級幹部開展精準識別“回頭看”,派出50萬人次遍訪貧困村和貧困戶,加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的比對核實。
貴州還積極探索“互聯網+”扶貧新模式,通過“扶貧雲”將各項指標整合形成脫貧指數,針對不同原因、不同類型的貧困對象,進行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精準施策 産業扶持
百億資金造血扶貧
“10年前,我們這兒的藤編製品並不起眼;現在訂單不斷,還銷往北京、重慶等地。”遵義市匯川區板橋鎮婁山關村返鄉創業者馬毅説,板橋鎮採用“公司+農戶”的模式發展藤編産業,變“單打獨鬥”為“抱團取暖”,年均銷售額達800余萬元,當地有100余家農家樂及鄉村旅館,實現戶戶有經營、人人有就業、天天有收入,摘了“國家扶貧開發一類”的帽子。
婁山關村的“蝶變”,是貴州因地制宜、因村施法、因戶施策找準産業扶貧的一個縮影。
念好“山字經”,種出“搖錢樹”。2012年以來,貴州累計投入産業化項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59億元,扶貧方式由單個項目扶持向産業化扶貧轉變,打造草地生態畜牧業、鄉村旅遊業等十大扶貧産業,既美了生態,又促農增收。
貴州把産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將産業扶持融入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扶貧、教育醫療扶貧、基礎設施扶貧等領域,推廣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
有了産業,資金從哪來?
貴州整合39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50個重點縣、東部7個經濟發達城市對口幫扶貴州8個市(州),54個區縣與貴州66個貧困縣結對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同時發動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統籌政府、市場、社會三方力量解決資金問題。
貴州用財政資金建立貼息和風險補償基金,由農村信用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特惠貸”,累計發放小額貸款300余億元,惠及農戶60多萬戶;貴州還成立3000億元“貴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投向交通、農村環境整治、極貧鄉鎮等8個方面。
精準管理 定點包乾
扶貧專線公開監督
貴州重點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由20位省級領導帶隊對20個脫貧難度大的極貧鄉(鎮)的扶貧“定點包乾”,由黨政“一把手”任扶貧開發小組組長,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狀。
貴州全面實施貧困縣退出實施方案和脫貧認定管理辦法,堅持“摘帽不摘政策”,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設定時間表,明確退出標準和程序,留出緩衝期。同時,有關部門還對建檔立卡數據基礎信息進行專項對比和實地調查,並設立“扶貧專線”,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為了把好“退出關”,貴州以政策“兜底”,出臺《關於落實大扶貧戰略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意見》,建立脫貧攻堅責任鏈,建立幹部考核激勵約束機制,強化脫貧攻堅考核問責。
“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舉全省之力深入實施‘大扶貧’戰略行動,確保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貴州省扶貧辦黨組書記李建表示,貴州仍有372.2萬農村貧困人口未脫貧,各級幹部將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主線,滿足人民的期待,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