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浙江篇】一袋垃圾的資源化之旅 桐廬農村垃圾分類處置全覆蓋

中國新聞來源:浙江日報 2017年09月06日 09:3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舊縣街道合嶺村的早晨

  一袋垃圾的資源化之旅

  桐廬率先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處置全覆蓋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在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上,如何更進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設美麗浙江?富春江畔,桐廬因地制宜推進垃圾資源化利用,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不僅使垃圾變成有機肥産生經濟效益,同時引領綠色生活、改善人居環境,也提高了當地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在此過程中,垃圾處理終端、垃圾智慧回收系統、垃圾清運等資源化産業,也站上綠色“風口”。

  浙江農村垃圾資源化減量化試點成績單。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推進垃圾資源化,化腐朽為神奇,是現代社會追逐的尖端科技,更是綠色發展蘊含的生活藝術。

  從世界範圍看,資源回收利用已成為一些國家的支柱産業。瑞典向鄰國買垃圾,低成本獲取資源;德國的垃圾管理每年創造數百億歐元營業額和20萬個就業機會。垃圾資源化,在産生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成為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桐廬,浙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之一,目前11萬戶共32.3萬農村居民全部參與垃圾分類;183個行政村共建145個資源化處置設施,在國內率先實現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處置全覆蓋;垃圾産生的有機肥被統一收購並註冊商標“世外桃源”,走進省內110余家世紀聯華超市、大潤發超市,預計能産生200萬元經濟效益。從這裡開始,綠色産業由理想走進現實。

  桐廬蘆茨村垃圾資源化利用站。

  市場運作

  垃圾成了搶手貨

  來自桐廬農村的垃圾,最近成為杭城超市的“搶手貨”,原因何在?

  原來,這裡的垃圾指的是“世外桃源”牌農家土肥。它們是桐廬縣實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後,將大量可堆肥垃圾進行加工後製成的有機肥料。

  去年5月起,這些變廢為寶的農家土肥,邁入省內110余家世紀聯華超市、大潤發超市的貨架,走入了尋常百姓家。除了超市外,桐廬的所有景點、民宿也都能買到統一包裝的農家肥。

  “垃圾變土肥,觸發的是一整條綠色産業鏈。”桐廬縣環保局副局長方文劍介紹道,現在,桐廬年産“世外桃源”牌農家土肥2000噸,屆時將反哺財政200余萬元。同時,桐廬也實現了垃圾減量的目標,2015年較2014年同期垃圾焚燒量下降20%左右,是經濟與生態的雙贏。

  “源頭分類、運輸混置、末端處理不到位”是制約城市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的瓶頸。桐廬在開展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開始之初,便將分類處置一併考慮,讓可堆肥垃圾有了資源化去處。

  桐廬183個行政村,共有145個垃圾資源化利用站點,在考慮人口密度、可堆肥垃圾量、有機肥需求、交通運輸成本等因素後,採取一村一建或多村聯建,發展微生物發酵資源化處置和太陽能普通堆肥處置兩種模式。

  駛上略微起伏的山路,漸漸遠離村莊,方興洪將清運車停在一座白瓦玻璃窗的房子前,這裡是金中村垃圾資源化利用站。作為清運員,方興洪每天都要將村中的可堆肥垃圾運到這裡,還要將他們投入微生物發酵資源化處置設備,4至7天后,便能産出有機肥。

  這台機器,是“桐廬製造”。桐廬縣環境保護監測站會同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在試點設備的基礎上進行研發,成功後還申報了專利,現已建成年産300台垃圾資源化設備的製造基地,成為先進技術的輸出者。

  垃圾肥在城市受到追捧,在農村早已廣受喜愛。莪山鄉莪山民族村有一座太陽能堆肥房。隨著莪山鄉發展高山茶葉、茭白種植,有機肥越來越受農戶歡迎,“有機肥經常被村民拿去種菜養花。”莪山鄉黨委委員朱勃説。

  隨著垃圾分類的深入推進,有機肥的産量趨於穩定,“每年出肥大約5000噸。”桐廬縣環保局辦公室主任任丹萍介紹,此時,怎樣為垃圾分類提供內生動力,讓垃圾“變現”?答案便是,市場化、産業化。

  桐廬縣引入企業管理,對有機肥進行科學的配比和試驗,並註冊“世外桃源”品牌有機肥,經農業部農産品及轉基因産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有機肥執行標準,是農田的好“營養品”。

  在農村做機肥生意多年的朱清理,是桐廬英力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負責生産和運營“世外桃源”有機肥。在金溪村峙山自然村,掩映在青山中的廠房,便是有機肥堆肥場。

  “利用科學配比的菌種堆肥,自然發酵,不會産生滲濾液,也就避免了二次污染。”在朱清理看來,垃圾資源化利用過程中,無害化處理尤為重要,這也是垃圾分類處理的最終追求。

  在桐廬,綠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智慧回收

  源頭分類更精準

  在桐廬,受追捧的不僅僅是有機肥。原先人們隨意丟棄的紙箱塑料瓶,還有電池等有害垃圾,如今都有了回收利用的好去處。

  夏秋之際,舊縣街道西武山村夏灣裏自然村不見蚊蠅,清風習習。經營小店的柴玉萍開玩笑説,牙膏、料酒等生活用品的生意都被“雞毛換糖”“搶”去了。

  早年的“雞毛換糖”,是指有人挑著貨擔,搖著撥浪鼓,邊走邊喊“雞毛換糖”嘞,這時,誰家有雞毛、鴨毛,就拿出來跟他換糖。可柴玉萍説的“雞毛換糖”,是一個店名,“店小二”是村幹部,村民可將自己家裏或者路上撿來的垃圾,到“雞毛換糖”店換取生活用品。

  “50隻塑料袋兌換雞精一包,20個塑料瓶兌換牙膏一支,10節舊電池兌換醬油一包……”西武山村婦聯主席陳彩霞介紹,兌換時間為每月的10日、20日和30日上午8時至10時。而兌換得來的可回收垃圾,則送到廢品回收站,實現廢棄資源的再次利用。

  “雞毛換糖”店與柴玉萍的家只有不到百米遠,每個月的三個兌換日,柴玉萍幾乎從未缺席。柴玉萍家中有個專門堆放廢品的小屋,酒瓶、塑料瓶、塑料袋,分門別類,擺放整齊。“廢品變用品,左鄰右舍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更高了。”

  如今,大大小小的兌換超市散落在桐廬鄉間,橫村鎮的陽山畈村和雙溪村也建立起垃圾分類積分獎勵,積到10分,可以換牙膏、肥皂之類的生活用品,村民從垃圾分類中得到肯定和快樂。

  以前是被動分類,現在是主動分類。莪山鄉中門村婦聯主席姚愛芳經常被村民的問題難住:“尤其是一到節慶時節,村民都來問我,這個該怎麼扔,那個該怎麼扔。”姚愛芳説,比如端午節時,吃完了粽子,村民拿著粽葉和粽繩來問。姚愛芳請教環保專家後告訴村民粽葉扔進藍色垃圾桶,粽繩扔進黃色垃圾桶。

  富春江鎮採用智慧生態垃圾分類系統,將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做得更為細緻。在已經建成的黃坡嶺社區智慧投放點上,生活垃圾被分為四種:可回收垃圾、餐廚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居民來到垃圾投放點後,把分好類的生活垃圾放到對應有稱重功能的平臺上,刷一下市民卡或身份證。聽到“滴”一聲的提示音之後,這袋垃圾就投放成功了。

  每一次投放垃圾,系統會記錄投放人的身份信息、投放時間、垃圾類別和重量,以及所換取的積分。在後續建設的“生態微站”購物就能享受優惠。據了解,富春江鎮將建設30個投放點以及5個“生態微站”。

  行走在桐廬鄉村,家家戶戶門口都整齊擺放著兩隻垃圾桶,藍色垃圾桶用來裝可爛的垃圾,黃色垃圾桶用來裝不可爛的垃圾。在桐廬,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學齡孩童,都能將生活垃圾準確地分類投放。

  目前,桐廬全縣11萬戶共32.3萬農村人口全部參與垃圾分類,源頭分類正確率基本穩定在85%左右。

  桐廬鄉村的兩隻分類垃圾桶。

  綠色生活

  引領鄉村新風尚

  瀟灑桐廬郡,詩畫般的景致,自帶光芒。生活在其間的人們,用他們的綠色生活方式,裝點鄉村更加迷人。

  中門村村民雷樟珠的一天是從垃圾分類開始的。早晨6時30分,雷樟珠開始為全家準備早飯,玉米須和玉米皮丟進藍色垃圾袋,綁青菜的紅繩丟進黃色垃圾袋。6時50分,雷樟珠提著兩隻垃圾袋出門了,放在固定的投放點後,騎著電瓶車去村外上班。下午5時,雷樟珠下班回家,取回的快遞盒,她都細心收好,用膠帶拼接後,做成矮櫃和儲物櫃。

  中門村分發給每家每戶的垃圾袋,都有固定編號,下午5時至次日7時之間定點投放到指定的垃圾池。自從有了自己的專屬垃圾袋,雷樟珠家的垃圾漸漸少下來,“哪些垃圾還能變廢為寶”成為她習慣性的想法。

  西武山村,位於桐廬縣城邊城郊接合部,常住人口1000余人,本地人口僅有243人。外來人口多,中小企業多,因此被貼上“臟亂差”的標簽。

  逆襲發生在2016年底,西武山村在全縣183個行政村中脫穎而出,成為2016年“清潔桐廬”三個示範村之一,後進生一躍成為模範生。

  變化在村莊悄然上演,陳彩霞卻能清晰感受到。去年,火鉗、手套是陳彩霞隨身之物,走到哪就戴上手套,拿起火鉗查看下垃圾分類桶;今年,這兩樣法寶,陳彩霞已經不記得遺忘在哪,“村民們垃圾分類做得已經很好了。”

  隨著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深入人心,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昇華。在西武山村,在城市裏看到的舊衣回收“大熊貓”也擺在了“雞毛換糖”店的門口,村民們將閒置的衣服投入其中,破舊的衣物則剪裁成袖套、拖把等。

  在空酒罈上描畫幾筆,酒罈變成別致的花盆;喝過的飲料瓶,用剪刀剪出造型,成為實用的煙灰缸;破舊的暖瓶塑料殼種上多肉植物……桐廬鄉村轉角,你總能與這樣慧心妙手的廢棄物再利用不期而遇。

  垃圾資源化利用讓農民的生産方式添上一抹綠色。青山秀水、民族風情讓莪山畬族鄉漸被遊人熟悉。村民借機發展高山蔬菜和水果種植,施用垃圾有機肥的原生態農特産品備受城裏人喜愛。即使在盛夏西瓜大量上市的季節,戴家山村賣到3元一斤的西瓜仍然供不應求。

  垃圾分類、污水處理讓農村的環境變美,人們也愈加珍惜美麗環境的來之不易。富春江鎮副鎮長嚴偉分享了前幾天發生在村裏的故事:一戶村民想要做民宿生意,原先已經拋荒的毛竹林,又去整理起來。村民説:“以後毛竹不砍了,樹也不砍了,給山留下這綠色。”

  嚴偉説:“現在的體會是,金山銀山也買不到綠水青山。”鄉村遊如火如荼發展的桐廬,早已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舊觀念,匯聚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