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文物扶貧:讓宜君梯田成為生態典範

中國新聞來源:陜西傳媒網 2017年06月12日 20: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2016年,在陜西省文物局精心指導下,宜君縣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扶貧開發和文博工作實際,啟動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建設這一惠民項目,著力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活起來。同時以文物扶貧帶動了農業文化遺産區域的快速發展,讓當地農民群眾邁上致富路。

  以哭泉梯田為重點 構建生態博物館

  每年四五月間,宜君山梁溝峁間層層疊疊的地膜玉米梯田,勾勒出大地的豐腴和壯闊。塑料地膜與土地顏色的反差,使旱作梯田形成精美的曲線線條,彰顯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更是該縣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最真實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宜君縣以保護梯田固有形態為基礎,依託哭泉梯田進行文化景觀保護與利用,把哭泉梯田列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哭泉梯田片區作為示範,深入挖掘梯田文化,保護生態景觀,建設美麗鄉村。一張藍圖科學規劃,一個班子合力實施,一套措施強力推進,夯實了縣鄉村三級協作、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宜君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建設項目先後完成了姜女文化廣場、遊客接待中心、民居改造、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開展了宜君梯田自駕遊、宜君梯田客棧民宿體驗遊、中國美麗田園·宜君梯田攝影寫生季等活動。宜君因其獨特唯美的農事景觀,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被評選為最受攝影家喜歡的旅遊區,還被特別推薦為2015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個地方之一。

  以精準脫貧為抓手 景區帶動扶貧

  2016年以來,宜君縣以旱作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被列入“陜西省文物扶貧項目”為工作契機,充分利用梯田景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景點眾多的優勢,大力發展民宿經濟,全力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寬了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

  全縣以精準脫貧為抓手,大力實施“旅遊+扶貧”戰略,以文物保護為切入點,積極推行旱作梯田景區網格化管理,努力實現管護員、講解員、保潔員“三員齊備”,通過景區帶動扶貧、農旅融合扶貧、商品製造扶貧及技能培訓扶貧等方式,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形成了以“梯田旅遊、休閒度假、民宿體驗”為特色的三産融合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以生態促旅遊、以旅遊促惠民的新路子,實現了當地農民從傳統的小農經濟向大農業、民宿經濟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

  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感覺到生態環境好了、旅遊的人多了、居住環境改善了,收入增加了,農民生活提高了。據悉,2017年宜君縣將完成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各個展示區的展示工程,2018年將全面建成並對外開放,未來的宜君梯田農業生態博物館將成為國內比較有影響的中國農耕文化博物館典型代表,成為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提高當地農民幸福指數的休閒養生之地。

  宜君漢陰聯手 打造姊妹梯田生態博物館

  宜君哭泉梯田是關中等地旱作農業的代表,漢陰鳳堰古梯田是稻作文化的代表。這兩個梯田群落一南一北、一旱一水,各有韆鞦。在省文物局的指導和支持下,2016年雙方簽署合作開發協議,打造姊妹梯田生態博物館,實現梯田文化遺産發展可持續。

  雙方在梯田文化挖掘和研究中,將共享資源和研究成果。在組織相關策劃中,雙方將在舉辦旅遊節或其他旅遊活動時,互派代表團參加,相互協作支持,展示各自建設成果和旅遊産品。

  根據協議,雙方將突出漢陰鳳堰古梯田、宜君哭泉梯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致力於聯手融入更大的區域旅遊合作圈,在資源配置、線路設計、聯合營銷等多方面合作,並與省內外旅行社達成遊客旅遊目的地意向,聯合開發出富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旅遊資源和産品,並共同做好線上線下推介。

  如今,宜君縣隨處可見的梯田地膜玉米已經成為當地的主導産業,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梯田景觀,成為陜西融自然生態、農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體的新的文化亮點,在改善當地經濟結構的同時也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陜西日報記者 郭青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