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藏地木碗“盛出”貧困村新生活
成立專業合作社 打造特色名片
發佈時間:2017-06-09 05:20 來源:中青在線 作者:李想
當了6年村支書,白瑪多傑沒想到,在藏族家庭中常見的木碗,竟能幫多年的貧困村脫貧。
早晨9點,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臥龍鎮塘崩巴村藏地木碗合作社內,白瑪多傑打開櫥櫃,小心地拿出兩個木碗,向記者介紹説:“這叫巴波,用來裝糌粑,央波用來裝青稞酒,多波是盛米飯的……形狀、質地都不一樣。”
120平方米的藏地木碗合作社裏儲存著上百隻木碗木杯,它們將以每只120元~2000元的價格銷往西藏拉薩、林芝、波密等地。
自2016年9月合作社開張后,臥龍鎮幹部卓瑪記不清多少次在脫貧攻堅材料中敲入“藏地木碗合作社”了,如今它已成為塘崩巴村的特色“名片”。
塘崩巴村多年以來都是臥龍鎮的重點貧困村,一位村幹部介紹:“村裏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33畝,村民文化程度低,學習專業技能的能力不足。”
“你們村子‘等靠要’的思想太嚴重,要讓貧困戶趕快行動起來!”一次會議上,米林縣縣長才旺尼瑪曾直接這樣對白瑪多傑説。
事實上,白瑪多傑想過很多辦法:搞旅遊開發,但是塘崩巴村自然景觀不如周邊鄉鎮,遊客不多;種植中藥,又面臨土地稀少的問題,技術上也有短板。
一天,白瑪多傑打起了藏地木碗的“主意”。在他的記憶裏,木碗很久以來就是藏族人的生活用具,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擺幾個,用來裝酥油茶、茶葉、糌粑和青稞酒,用木碗盛放瓜果蔬菜,會有一股特殊的香氣。
2016年3月,白瑪多傑通過銀行貸款和申請扶貧資金,籌集30多萬元,成立了藏地木碗合作社。6個月後,合作社開張,白瑪多傑擺了好幾桌酒席慶祝,鎮長和附近各村村支書全來了,不少村民也好奇地議論起村裏的這個“新玩意”。
合作社還未落成時,村民旦增就找到白瑪多傑,想要跟著學手藝,但他對木工活兒一竅不通,一切要從零學起。為了幫像旦增這樣的村民學手藝,白瑪多傑從縣裏聘請了3位老木匠,邊製作木碗,邊手把手傳藝。
木碗製作是個精細活兒,旦增起初學起來很費勁,打磨、晾曬、雕刻、上色,手上被磨出了一道道繭子,腰也受過傷。合作社的墻角下,堆著很多“失敗”的木碗,白瑪多傑拾起來一個,“你看,這都是他們學手藝時做廢了的。”往村子裏運木材不容易,白瑪多傑也覺得心疼,卻從來不説什麼,每個月合作社還給學徒1000元補貼。
今年1月,兩位學徒成功出師,開始帶著新加入的貧困戶製作木碗。合作社迄今已為11個村民提供了崗位,他們每個月可以拿到1000~2000元收入。村子裏有9戶重點貧困家庭,合作社以分紅的形式,每年給予每戶1500元的生活補貼。白瑪多傑算了筆賬,這9個月來,除去製作木碗的成本、支付給村民的工資和分紅,一共賺了5萬元。
一個優質木碗,從選材上就有講究。白瑪多傑常常到正在修建的拉林鐵路附近尋找核桃樹,觀察樹上的斑點和結節判斷其優劣。他説,一棵核桃樹大概可以做2000個木碗。
木材選好後,要用手工和機器打磨形狀,如果是純手工打造,平均兩天出一個,用機器一天能做20個。之後,木碗要在水裏泡上一整天,然後在木屑裏埋兩個月。
“這些木碗埋了20多天了。”白瑪多傑走進倉庫,掀開一塊棉布,在一小堆木屑裏露出了幾個木碗。一個藏地木碗成型需要小半年時間,沒有結節、顏色均勻、盛熱水不燙手,就算是比較優質的了。
白瑪多傑經常利用一切機會推銷木碗,參加扶貧攻堅培訓會議和村級致富&&人培訓班時,他特意印製了名片,挨個發放,“現在有很多人來訂做,銷量也大了。”
臥龍鎮鎮長洛桑旦增説,以往村民以耕種農田、飼養家畜為生,等著國家補助,現在他們通過藏地木碗,學了技術,也增加了收入。之前貧困戶年人均收入大多在2300元以下,現在最低的都突破了4000元,塘崩巴村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目前,藏地木碗只在藏區幾個城市出售,作為藝術品被遊客買走。白瑪多傑希望,“以後在碗上做點彩繪,或者製作成紅酒杯、飯盒等形狀,擴大銷量,將更多收入分給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