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G20)在中國浙江杭州舉行,會議明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的主題,併為世界經濟發展提出“中國方案”。各界密切關注此次峰會將為持續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怎樣的“新動力”。長期從事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研究的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今年承辦G20杭州峰會,賦予了G20更多新的內容和新的歷史使命。中國在協調全球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穩定、宏觀政策配合等創新協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一次貿易投資方面如果有一個明顯的結果,將是一個“亮眼”成果。
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資料圖)
中國經濟網記者:在當前錯綜複雜的國際經濟環境下,G20杭州峰會召開,如何看待其歷史意義?
霍建國:中國今年承辦G20杭州峰會,賦予了G20更多新的內容和新的歷史使命。G20本來是從應對金融危機的機制中建立起來的峰會。然而前兩年,它的效果不明顯,各國落實不到位。那麼這一次在中國開會,中國在命題選題上,給予其一些新的含義,並通過議題設計引導G20成員國去落實。
中國經濟網記者:此次G20杭州峰會的主題確定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這樣的主題在當前的國際經濟背景下蘊含哪些期盼?
霍建國:創新是指創新發展,包括商業模式、宏觀政策、金融政策創新,實際上是指不用老一套的刺激經濟方法,尋求一些新的有效的穩定經濟增長的手段;活力就是要求全球經濟進入到一個新的增長活力狀態,減少貿易保護主義本身也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聯動實際上是相互兼顧、相互協調發展;包容是主張各國之間要相互配合,互利合作,不要各自為政。如果G20領導人能夠對這些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或者形成一些必要的共識,將有利於全球經濟政策的調整和全球經濟的穩定發展。
中國經濟網記者:放眼全球,您如何評價目前的經濟全球化圖景?
霍建國:目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在統一管理、統一財政、統一制度等方面暴露的矛盾比較大,由於剝奪了主權國家的很多權力,因此持反對意見者較多。從經濟學角度講,全球一體化的本意是在更大範圍內超越國際的一種資源優化配置,有利於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有利於全球經濟發展。自二戰後,全球一體化主要的發展趨勢仍在開放市場、減少貿易壁壘、促進投資等範疇,對戰後經濟穩定增長和發展做出了貢獻。
中國經濟網記者:當前,“逆全球化”意識在西方蔓延,英國“脫歐”更使得全球化進程受挫。對此,您怎麼看?
霍建國:我覺得去全球化是階段性的,主要是由於目前各國對全球化前景看不準,不知道未來市場會開放到什麼程度,對市場開放本身帶來影響的認識也各不相同。例如,發達國家喪失勞動力、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的競爭壁壘等輿論,容易被政治家所借用做煽動民心的宣傳,不利於全球化的發展;再比如,很多發達經濟體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抵制全球化,抵制開放。所以我認為還是要正確認識全球化的促進作用和發展趨勢。儘管全球化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可以通過全球治理或是大國之間相互合作使其更有一些制度性的約束。
中國經濟網記者:實際上,傳統的全球化近年來一直受到質疑和反對,諾獎獲得者斯蒂格裏茨15年前有本著作《全球化及其不滿情緒》,最近他也一直在重復説這個問題。既然原有的全球化有這麼多問題,那“新型全球化”是否可以提出來?
霍建國:對於新型全球化,現在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實際上仍是大國之間相互配合,去開拓一個有利於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的新局面。新型全球化體現在加強金融市場監管,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約束匯率,不搞競爭性貶值,減少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鼓勵貿易發展等多方面。
目前全球經濟的矛盾體現在以下幾大方面:一是全球宏觀政策相互脫節,不配套、不協調,導致全球經濟風險波動加大。比如美國政策要加息,而歐盟、日本都在搞量化寬鬆;二是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二者形成了明顯的對立,引發了開放市場是否給本國帶來經濟損失的擔憂;三是多邊貿易體制緩慢發展和自貿區加速發展的矛盾。全球經濟應該在多邊貿易體制統領協調下穩定增長,然而區域貿易集團化帶來了保護主義特色,具有顯著的排他性,至少是不公開、不透明,對全球統一大勢造成了新的不利因素;四是資本市場過度發育,駕馭了各個國家的宏觀、財政、金融政策,導致金融市場波動風險在上升。只有解決這些矛盾,全球經濟才能穩定。
中國經濟網記者:人們密切關注此次峰會將給全球經濟注入的活力,您認為此次G20杭州峰會有望在哪方面達成成果?
霍建國:此次G20會議,中國在協調全球經濟增長、金融市場穩定、宏觀政策配合等經濟增長和創新協調方面下了很大功夫。這一次,我覺得比較突出的大家認定了貿易投資的作用,聯手來穩定貿易、規範投資。在此次G20杭州峰會,如果有一個明顯的結果,將是一個比較突出的貢獻。(記者 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