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1.紀錄片傳播方式變遷
説出來很簡單,紀錄片傳播從電影院轉移到電視頻道。這種傳播方式的變化,從顯性的特徵看非常簡單,但深刻的變化發生於紀錄片的製作方式與美學風格。今天想拍紀錄片,要明確你的紀錄片是拍給誰的?是為電影院拍攝,還是為電視臺拍攝,二者有著根本的差異,製作理念和生産模式不一樣。
2.大眾傳播方式與分眾市場的矛盾
美國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紀錄片無論在大眾化這麼強烈的時候,它的主要特徵是分眾化的,我們不能期待把一部紀錄片賣成好萊塢,這只會在極偶然的情況下發生,就是麥克·摩爾,也只有《華氏9.11》這樣的作品。我們不能幻想一部紀錄片賣十幾個億,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它的市場是一個分眾市場,我不想用小眾市場來形容它,因為它是一個分屬不同階層的市場。用大眾傳播方式來傳播屬於分眾市場的作品,勢必會發生問題,這個問題是在於二者之間的訴求和矛盾。
3.藝術影院、付費電視對於紀錄片市場的影響
解決上述矛盾一個比較顯而易見並行而有效的方式,是用分眾傳播的手段。比如説藝術院線,紀錄片是相對獨立的分眾市場,在藝術院線,而不是大眾電影院裏放映紀錄片,將會是一條出路。對於電視頻道,中國正在推行的付費頻道,將會推動紀錄片的傳播。也就是説,對於想看紀錄片的觀眾,即使付一點錢也是願意看的,比如説讓我一個月付50到80元看紀錄片頻道,我無怨無悔,我會毫不猶豫地訂這個頻道,我也想很多人會訂這個頻道。但是放在公共頻道裏播出,由於時間的原因,你很難去堅持看。所以在傳播方式上的問題直接影響了紀錄片傳播的效果,並不是紀錄片都拍的不夠好,而是我們沒有找到應該找的觀眾。我們給了一群不想看紀錄片的人,而統計的收視率告訴我們觀眾不愛看,這個收視率根本不是一種科學的計算,不能代表紀錄片的觀眾的真實狀態。反過來説,如果觀眾付了錢看你的片子,你的片子不應該製作成現在的水準。所以分眾傳播,在電影院裏放映,對紀錄片製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們不能維持原來的製作水準,這種低成本、草率的製作,用什麼傳播方式都不會成功。
紀錄片的復興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但中國紀錄片真正進入市場尤其是國際市場,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從理念到製作尋找市場的脈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