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海洋》昨日首映 紀錄片大師抵京———
本報訊 雅克·貝漢與雅克·克魯索聯手拍攝的紀錄片《海洋》將於本週五在內地上映,昨日影片在北京首映,雅克·貝漢攜副導演雅克·克魯索亮相,兩位導演希望將海洋搬到電影廳中展現其魅力。但是,他們並不希望觀眾僅僅是在觀賞這部影片,而是從中感受到人類與自然共生的美感。雅克·貝漢提起工業發展對於海洋生物的生存威脅非常痛心,他説:“我小時候居住的海邊有成群的魚類,但是,現在卻蹤跡寥寥。這次我們想將長江裏的白鰭豚納入鏡頭,但可惜的是,已經根本覓不到它們的身影,這是人類應該反思的時候了,僅僅播報每天、每年都有多少物種滅亡有什麼意義呢?如果地球上只剩下人類,那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法國導演雅克·貝漢是自然生態題材的紀錄片大師,他的“天地人”三部曲《遷徙的鳥》、《喜馬拉雅》和《微觀世界》在全世界擁有眾多粉絲。2004年,《遷徙的鳥》曾在國內上映,詩意、唯美和形式極強的畫面讓觀眾驚嘆。當年,他也曾為這部紀錄片來到中國。
同其前作一樣,《海洋》同樣經歷了漫長的拍攝時間,雅克·貝漢透露影片拍攝歷時5年,耗資5000萬歐元,動用12個攝製組、70艘船,在全世界50個拍攝點進行蹲點拍攝,用罕見的大量拍攝素材,記錄下了超過100種的神秘生物,以全新視角展現了前所未見的海洋景色和許多神秘而美麗的生物。
談起如何讓這些海洋生物乖乖地出鏡,雅克·貝漢説:“拍攝的時候,我們儘量不帶著‘分別心’去看待這些動物,我們就好像是與魚一起遊,與鳥一起飛,我們是一體的。”不過,為了達到這種“不二”的境界,《海洋》的拍攝團隊在4年的拍攝時間中,有3年都在摸索、探尋技術上的改良空間,讓鏡頭“生長”在海洋中,盯住海豚的脊背、鯨魚的血盆大口。雅克·克魯索告訴記者:“第一年,我們拍的是海洋生物的皮毛,第二年,我們的視角可以與水面平行,第三年,我們才真正做到了與動物同遊,所以,觀眾看到的最普通的畫面,也是經過我們三年時間、分4個攝製組拍攝完成的,這樣算來,其實,我們是用了12年的時間來完成這部作品,希望觀眾用一種從來沒有過的眼光去看待海洋生物,並和它們一起看這個世界。”
出生於1941年的著名演員、電影製片人兼導演雅克·貝漢曾于1966年以《男人的一半》一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獅獎。2001年,由他導演、編劇、製片的《遷徙的鳥》宣告了一位紀錄片大師的誕生。對於為何選擇拍攝紀錄片,雅克·貝漢答道:“因為紀錄片最為真實,紀錄片是生活的見證。我拍故事片的同時永遠不會放棄對紀錄片的追求,紀錄片才會獲取真實、獲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間。《遷徙的鳥》中第一次和鳥兒一起飛翔的那個攝影師,我問他飛翔的感覺,他一句也説不出來,倒是一剎那淚如雨下,這就是人類最親密接觸自然之後最原始的感動,他可是第一個實現與鳥兒一起飛翔這個夢想的人。”
至於這部《海洋》,雅克·貝漢稱這是一部講述海洋的豐富性、海洋的美麗和海洋的脆弱的一面的紀錄片。雅克·貝漢説:“我們需要與自然界友好相處,因為人類不可能孤獨地活在這個地球上,《海洋》中能拍到鯨魚的超近鏡頭,因為鯨魚也對人類好奇,想要接近人類,非常有趣。不過,《海洋》除了向觀眾展示五彩繽紛的海底世界、難以一見的海洋自然奇觀之外,更重要的是將人類對海洋的殘酷影響以一種震撼人心的方式展現出來,當人們看到這些花了幾百萬年才進化到如此地步的生物,卻在幾十年的時間裏瀕臨滅絕,人類難道不能反思並且攜起手來進行補救嗎?”(文/肖揚 攝影/本報記者 婁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