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為什麼做這部紀錄片?
直接的答案,為了六年前,梁從誡先生的一個囑託。
答案有點像文學作品虛設的故事,而在我看來:生活,永遠高於藝術。
2002年-2004年期間,我做了另一部紀錄片《幼童》,講述中國最早的官派留美學生的歷史往事。節目2004年“五一”在央視的新聞頻道首播。節目一播出,收到梁先生的電話,表達極喜歡這個故事,同時喜歡這部片子。之後,梁先生説,非常希望他父母的故事也能做成這麼一部紀錄片,問我是否願意去做。
梁林的故事,一個基本不用思考的問題……
我申報了選題,但此類長篇節目選題還需要層層上報,由於屬於非重大選題很快就被擱置。一個模糊的等待期開始了……
2004年時,認識梁先有七、八年了,我早年在《新聞調查》做有關環境保護的節目比較多,經常因為採訪等事拜訪梁先生。我非常理解梁先生希望做一部有關他父母紀錄片的想法,……市場上有關梁林的各種文學影視作品從八十年代開始層出不窮,但梁先生似乎都不滿意,認為相當數量的作品甚覺誤導了公眾對他父母的理解。梁先生寄希望於製作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夠相對準確反映其父母的人生,同時把這個信任給了我。
1932年,梁從誡出生,他的名字“從誡”源於一部中國古代建築經典《營造法式》的作者李誡,父母給他取了這個意味深長的名字。
從誡、姐姐再冰和媽媽在北總布衚同的家中,短暫幸福的童年生活。
兩分之差,梁從誡當年沒有考上父親擔任系主任的清華建築系,他畢業于清華歷史系。
選題繼續擱置著……我自己又開始返回到《新聞調查》的日常工作中。時間,開始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期間,梁先生從不給我打電話,我和他的交流通過寫信:
這是2005年11月22日梁先生的一封信,距離他當初給我電話一年半時間過去了。
勁草,
真高興收到你的信和“新聞調查”的各種材料。
不知道你最近在忙什麼。只要你沒忘我對你的請求,我就感到還有希望。但別忘了我曾經答應你,你若真開始拍梁、林文獻紀錄片,我打算陪你到他們足跡到過的許多地方(如果不是所有地方的話),包括河北薊縣獨樂寺,山西五台佛光寺,應縣木塔,昆明龍頭村梁、林一生給自己蓋的惟一一棟房子,四川李莊,林從此臥床不起的那個小村。也許還可加上清華教職員宿舍新林院8號和勝因院12號,即林住進同仁醫院,再沒能回家的那個地方。
我真希望這件事能成功,但決無勉強你的意思。這點希望你真的相信我。
梁從誡
期間,梁先生還告知不斷有紀錄片製作者找到梁家,希望能製作這部片子。梁先生都一一拒絕。 這個囑託開始像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我心裏……
而在此期間,天意讓我在近兩年的時間裏在不同的場合一次次地邂逅梁先生。在一間書店為WWF一位朋友送別的聚會上;在瑞典使館紀念“哥德堡”復航的慶祝晚餐會上……每次見面,我都愧色滿面,説著我自己無法説出口的“理由”,而記得梁先生每次説的都是,看樣子是要等到我爬不動了你們才能開始……
又一次邂逅神奇地發生在新疆喀什的一個大布扎。我唯一的一次去新疆的經歷,和范銘、沈銳一道去做一個節目前前期。短暫的旅程,碩大的南疆,漫漫人頭攢動的大布扎,我吃驚地看見了梁先生夫婦的身影……從那一瞬間起,我就知道,這部紀錄片我非做不可了。
2006年底,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正式立項,2007年春節過後,節目正式開拍。
而在兩年多前,節目製作尚在進行中時,得知梁先生患阿爾茨海默病,我趕去探望,梁先生已經不認識我是誰。
2007年3月採訪梁先生,很多事情梁先生説他已經記不清楚了……
在方老師提醒下,梁先生會重復,哦,你是胡勁草……我記得,胡勁草……
我們和方老師在一旁緩緩聊天……我會發現梁先生會突然盯著我,目光絲毫也不遊移。你看到他的目光,你會知道他在思考,想説什麼……只是無法表達。
梁先生,節目完成了。我無法聽到您對片子的評價,我多麼希望能和您一同看您父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