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每一部片都是一次生命的體驗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專訪

楊力洲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DigiAsia 2012年05月03日 15:24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楊力州導演

楊力州導演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

  「每個人的人生只能用一種身分活著

  但我每拍一部片,我就以新的身份活了一次 

  身為一個紀錄片導演,我必須去融入他們的生活

  拍《打火兄弟》,我進入高溫的火場;

  拍《征服北極》,我進入零下40度的北極,

  看著這些平凡的人,卻為了活著而努力,

  我用我短短的人生體驗到許多不同的生命」

 

人生的第一台攝影機

 

楊力州在唸書的時候,智育成績並不好,課業上並沒有獲得很大成就感,但是他很喜歡畫畫,家裏也支持他走美術相關的路。於是國中畢業後楊力州進入復興美工,接受較紮實的美術訓練。復興美工畢業後,他考上輔大應用美術系。

  

    大一時,楊力州在一個大型的繪畫比賽中得了獎,獲得八萬元獎學金。他用這八萬塊,買了人生第一台攝影機,「我還清楚記得,是PanasonicAG460」。

 

  令人好奇的地方是,楊力州截至當時的人生歷程,沒有一件事是跟影像創作有關係的,況且二十幾年前,攝影機又貴又少,一般學生根本沒有接觸的機會。問他:「為什麼是買攝影機呢?」他回答:「好問題…其實連我自己到現在也都還在問我自己這個問題,但是我完全想不出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沒有去買摩托車或是其他東西…,但是自從有了這臺攝影機,我便瘋狂迷戀上攝影,再也不畫畫了。」有了這臺攝影機,楊力州便常常幫忙繫上的活動記錄,雖然常常接觸攝影機,「但那時我根本不知道記錄片是甚麼,也壓根沒想到會走上這條路。」他笑道:「當時我對自己只有一個小小期待,就是當一個伴唱帶的攝影師,經費不夠就拍穿泳衣的美女在海邊漫步,有點兒經費就多加匹馬…」。

 

  當時有關於台灣本土相關論述正熱門,所以有時間的時候,楊力州就和同學一起研究、拍一些相關的實驗短片。但是當時的他,對於要成為一個影像工作者路還很遙遠。「後來有學校辦了一場紀錄片放映活動,當時對記錄片的概念還很模糊,我以為會很難看但是又好奇,所以我站在門邊,想説如果不好看我就走。」他請楚的記得,當時放映的是吳乙峰的月亮的小孩,「沒想到我留下來了,而且這一留就是10幾年….

  

進入南藝開始創作生涯

 

  畢業後,服完兵役,楊力州回到母校復興美工當美術老師,「雖然畫畫是我喜歡的,但我當時擔任導師,「要指導軍歌比賽、要管理班上的整潔…導師所負責的的工作遠多於教美術,我覺得這不是我想走的路。」剛好那時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研究所剛成立,我看著我那臺還沒壞掉的AG460,我回想和這臺攝影機一路走來的點滴,我決定去台南。」楊力州以大學時拍的短片報考,他回想:「這是一部實驗短片,是有關台灣的主體性的影片,我現在把他拿出來看,真的連我自己也看不懂,但不知為何,我被錄取了。」

 

  進入南藝大,楊力州真正開始接受有關紀錄片的教育,並且開始學習剪接的技術。研一的時候 SONY VX1000剛剛推出,「隔了10年之後,我買了人生第二台攝影機」當時還是使用線性剪輯,但是到了研二,便開始出現非線性剪輯,「我當時自己組了一台計算機,那時的硬盤設備很貴,又大又重」。經歷了線性及非線性的轉換,楊力州認為,相較之下,非線性剪輯在使用上比較便利,「但是對我來説,不管是用線性或是非線性,我花的時間都一樣」他説,以前線性剪輯一剪,便不能回頭,所以要很小心,現在雖然可以回頭,但反而會更注意畫面、聲音、剪接的質量,會一直回去整理不滿意的地方。」對楊力州來説,他要的紀錄片是高質量的,他不要讓大家以為低成本的紀錄片是低質量的。「我現在在使用的攝影機是SONY EX3,這不是最頂級的,但是拍攝紀錄片常常需要上山下海,需要有很強的機動性,所以我覺得這一台是兼顧質量與機動性的選擇。」 

 

讓紀錄片更好看讓更多人愛看

 

  最令楊力州難忘的一部片,是他在1999年的《我愛080》。《我愛080》拍攝對像是他當時第一次工作所帶的學生,討論台灣男生服兵役所遇到的情感問題。這部片獲得許多獎項。「我當時受邀到南部一間大學舉辦導演座談會,但是來看的學生只有五個。我開始沉思,紀錄片到底哪出了問題?我要怎麼做才能去推廣記錄片?怎們樣才讓大家喜歡紀錄片?」楊力州認為,「關懷弱勢」是紀錄片這100年來的主要意義,也是紀錄片的核心概念。為了推廣紀錄片,讓更多人去關懷社會,楊力州認為,首先,就是要讓紀錄片「好看」。

 

  楊力州説,「我要讓觀眾先『不討厭記錄片,只要他們不去抗拒,有一天,如果他們可以看見一部紀錄片,可以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啟發的記錄片,這就夠了。有人認為我的片子商業氣息很重,但那是我的手段,我要讓更多人願意去看紀錄片、讓更多人可以用不同角度去看紀錄片。」

 

大約在四、五年前,原本都只會在電視上看見的紀錄片,開始走上院線,當時像是「奇跡的夏天」、「無米樂」都引起不少話題,開始有人會去注意紀錄片以及關心這些影片裏的人物的生活。但是紀錄片走上院線,也引發了一些討論,既然「關懷弱勢」是紀錄片的主要意義,怎麼會以劇情片的手法拍攝,又和「票房」扯上關係呢?問導演,難道不怕被認為是「以利益為取向」嗎?楊力州回答,紀錄片的定義是「將真實的人事物作有創意的組合」。「真實的人事物」指的是被拍攝者及素材;「創意」包括導演的觀點;「組合」指的戲劇的概念及剪接手法。所以,導演的觀點也是紀錄片組成元素中重要的一環。

 

給予空間開創紀錄片視野

 

  楊力州説,過去紀錄片導演被認為是不好為生、不停花錢,也看不見未來的工作,但是在近幾年來,慢慢有越來越多資源進來。像是公視、聯合報基金會的贊助。但是楊力州最希望的,便是希望能夠有一個長期支持紀錄片的空間。「在台灣,紀錄片是電影的附屬品,政府在輔助電影工業時,順帶有一起補助紀錄片,但電影和紀錄片是不同的,我希望他是獨立出來的,而非附帶在電影之下。」

 

  2007年,楊力州與「商業週刊」合作,拍攝了《水蜜桃阿嬤》。《水蜜桃阿嬤》在台灣19臺電視聯播,播出之後獲得不錯的評價與迴響,雖然後來卻因為募款問題引發爭議,但楊力州認為,有機會在19臺電視聯播,至少讓更多人能看到紀錄片,「電視」其實才是記錄片最大的推廣舞臺,即使最後能影響的人只有是百分之一,對紀錄片的推廣都有很大的意義。

 

要為自己爭取到製作經費,你要知道如何將在地觀點與國際化結合。楊力州認為,很多人説101大樓是國際化的,但其實並不是,真正有國際視野的,是典型的在地觀點。他目前正在進行的新片,就是日本NHK電視臺投資的「紅盒子」,介紹的不是別的,而是台灣的傳統布袋戲,「重點是你如何去觀察、如何説故事。」

 

左手記錄 右手關懷

 

  紀錄片導演,必須對週遭事務敏感,要從細節中尋找題材。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拍片風格,「我記得我有一陣子很喜歡拍小孩,但是現在我喜歡拍老人,像我在拍《青春拉拉隊》的時候,我就被這些老人生命力深深吸引。」《青春拉拉隊》顛覆了一般人對老人的刻板印象,給楊力州帶來更多生命的活力。很多人對老人的印象就是風中殘燭,但是這群來自高雄的爺爺奶奶們卻懂的享受生命,如同絢爛迸放的火花,綻放美麗到最後一刻。

 

  身為一個記錄片導演,楊力州認為,首要條件是,必須要非常「勇敢」。但是他也提醒:「千萬別忘了你有兩隻手,左手要勇敢拿起攝影機,去紀錄、去批判;而同時也別忘了要伸出關懷的右手,給予被拍攝者關懷及支持。」

 

  拍攝《征服北極》時,楊力州跟隨林義傑等三位台灣選手,在北極寒冷嚴峻的生活環境下挑戰人類極限。這部片的宣傳海報上的這句話「雖然每一個念頭,都叫你放棄」讓筆者印象深刻,我不知道這是不是楊導演對紀錄片這條路的想法,但是楊導演説,紀錄片這條路是寂寞的,對於有志要走上這條路的人,「請考慮清楚,並且堅持到底,永不妥協。」

 

 

文:張镃鈺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