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對話王海兵:故土鏡像赤子心

王海兵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達州新聞網 2012年03月27日 15: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新聞提示:“是他讓西方人再一次認識了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電視紀錄片,他的創作之路,是中國紀錄片走向成熟的寫照。”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CCTV-9)正式開播前夕,本報記者再一次與在國際上獲得諸多獎項,為中國電視紀錄片爭得了榮譽的土生土長的達州人,現任職為四川廣播電視臺專家工作室主任的著名電視紀錄片製作人王海兵進行了心靈對話,聆聽了他對電視紀錄片製作藝術獨到的見解,感受了他濃濃的故土情結。



      成長記憶:
      與電視結緣很“偶然”

  高挑的個兒,右肩膀有點下斜,一看就知道這是一個“老資格”的電視人。因為長期扛攝像機,右肩習慣性傾斜了。

  和善的面孔,真誠的目光。王海兵語速不快,話題從老達城過去的專醫院談起。那裏是他的出生地,童年在那裏度過。父母解放前畢業于法國教會辦的上海震旦大學,崇尚科學和學醫的父母對他潛移默化的教育,是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母親在文學和藝術方面對他影響很大。小時候他就喜歡畫畫,喜歡詩歌。

  與電視結緣,王海兵説完全是“偶然”。

  由於 “成分不好”,王海兵初中畢業,就沒有機會讀高中了。先是去了達縣東風糖果廠當臨時工,後來就和同齡人一起響應號召到達縣盤石鄉當知青,兩年後回城被安排到新華印刷廠當了工人。這時候國家恢復了高考,王海兵並不甘心這樣過一輩子,積極報名參加高考。“由於沒有上過高中,物理和化學都是自己的弱項,所以高考就選擇了文科。”而文科當時大多都是師範專業,從小話就很少,“自己認為不是當老師的料。”所以就隨便填了不是師範專業的所剩無幾的學院,當時甚至不知道這所學院、這個專業是幹什麼的。

  高考順利。進入北廣之後,王海兵的生活和思想都發生了根本改變。在這裡,他第一次看到了伊文思等世界紀錄片大師的作品,看到了紀錄片的經典——《北方的愛斯基摩人》等。那時的電視新聞還是用電影膠片攝影。他學攝影技術、感光材料,學編採播,觀摩中外優秀影視作品,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學校畢業之後,他被分到四川電視臺,被派到新聞部當記者。但他並不滿足於拍好每一條新聞,儘管他已經開始拿獎。他在默默地等待並尋找機會,他想搞更能體現主觀創造的片子。一次,臺裏要他拍一條關於城市綠化的新聞,他多了一個心眼,多拍了一些素材。交了新聞以後,他開始構思他的專題片。不久,一部名為《花間綠下話蓉城》的節目剪緝提綱和解説詞放到了臺領導的辦公桌上。臺領導深感這位不善言談的年輕人內心強烈的創作衝動,便同意了他的方案。該片拍出後,即獲當年全國優秀綜合節目二等獎。從此,他便踏上了曲折而輝煌的紀錄片創作之路。

  創作之路:
  故土是電視鏡像中的寶庫

  王海兵不愛多講話,但談起電視專題片藝術,卻是妙語連連。就像畫家拿起灑脫的筆,舞蹈家跳起優美的舞姿一樣輕鬆愉悅。“紀錄片應該在普通的人中、平凡的事中去發現、記錄,從平凡中挖掘思想和文化。”王海兵在實踐中悟出了紀錄片的真諦。“一件最成功的作品往往與創作者自己早期的生活經歷有關。”作為大巴山的兒子,他深愛這片養育了他的土地,他熱切地希望能通過手中的鏡頭把大巴山人的堅韌、百折不撓的大巴山精神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但那個年代,中國的電視紀錄片尚處於起步階段,不管是從設備、技術還是思想觀念上要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談何容易。

  1993年春,執著的王海兵回到達州,深入大巴山深處——宣漢縣樊噲鎮拍攝。半年後,一個記述大巴山山區普通船工故事的紀錄片《深山船家》悄然問世,片子採用大量長鏡頭和同期聲對話、採訪,展現出一個個真實而自然的生活場景。鏡頭非常流暢、純樸和自然,從片子裏展現出大巴山人的一種堅韌,這種平民化故事講述的方式,不僅為同行所推崇,還成為國內廣播影視類大專院校教學的範本,在國際交流中引起法國、日本等多個國家電視同行專家的極大震撼。其中法國電視同行感慨地説,“我們這裡也有激流划船,但我們是一種運動和愛好,而這部作品裏的激流划船是一種生活,一種生存方式,讓人震撼。”

  從此,王海兵的紀錄片拍攝之路一發而不可收。他創作的一系列紀錄片曾多次獲國際獎。代表作“三家”——《藏北人家》、《深山船家》、《回家》,曾連續三屆獲四川國際電視節“金熊貓”大獎和“提名獎”;並三次入圍法國國際音像節,獲一項“評委會特別提名獎”;還入圍蒙特卡洛電視節、英國自然銀幕電影節、法國環境電影節、葡萄牙電視節、巴西裏約電視節等,並在美國風城紀錄片電影節、意大利波波利電影節上展映。在大巴山深處巴中拍攝的3小時15分長篇紀錄片《山裏的日子》,入圍羅馬尼亞阿斯特拉人類學文獻紀錄電影節和日本著名的紀錄片電影節——山形電影節。業內人士評價他説,“是他讓西方人再一次認識了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電視紀錄片,他的創作之路,是中國紀錄片走向成熟的寫照。”改革開放30年之際,中國文聯和中國視協評選30年30部中國紀錄片經典作品,他的紀錄片《藏北人家》獲此殊榮。中國紀錄片學術委員會授予他“特別貢獻獎”。

  “我們走過的路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先走一步,走在了前面而已。”面對眾多國際國內大獎,王海兵的話樸實而充滿哲理,“我深愛我的家鄉,我選擇了我熟悉的這片土地,我用心去挖掘,去思考,是故鄉給了我更多的創作靈感和藝術啟發。”

  情係故土:
  用鏡頭提升達州新形象

  雖然工作繁忙,但對來自故鄉的邀請他從不拒絕。為展示達州經濟社會飛速發展、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美好畫卷,他先後專程回到達州和達州電視同行一起拍攝了《走進大巴山》、《巴人故里——達州》、《真佛山》等系列形象片,創作了許多經典的電視畫面。

  在談到對家鄉達州的拍攝時,王海兵饒有興致地講起一組鏡頭:“在達縣石橋鎮充滿古老氣息的老街上,幾位老鄉在一排全是瓦房的古街上暢飲早酒,不遠處,兩名背著書包上學的娃娃正迎著朝陽飛奔而去……”這組鏡頭給達州廣大電視觀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但鮮有人知道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寓意。“我是達州人,我了解這個地方有喝早酒的習俗,早酒,其實是傳統文化的象徵,兩個背著書包的娃娃上學,卻是一種新生活的象徵,是現代文明的標誌,這兩個不同的視覺元素處理在一個畫面裏,體現的是兩種文化的交融,詮釋的正是達州古老而充滿朝氣和希望的主題。”

      因為工作關係,王海兵和達州電視臺的編輯、記者接觸很多,“達州電視人身上具有大巴山人的慷慨、耿直、對人真誠,而且有追求,不甘落後。”在説到家鄉的電視同行時,王海兵豎起了大拇指。他説,每次他和同行到達州出差,都會感受到家鄉同行的熱情,感受到大巴山人特有的優秀的品質。

  “紀錄片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地反映一段時期的歷史和文化,他不需要雕飾,沒有主觀的灌輸,傳達的卻是一個地域的文化背景和人的價值觀。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輸送我們的價值觀,紀錄片是一種有效的表達與交流方式。扶持與繁榮紀錄片,這應該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戰略。”王海兵説,在很多場合,他都在為中國的紀錄片鼓與呼。這輩子從事紀錄片,他放棄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新年之際,欣逢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開播,他非常願意看到這個片種以此為契機“重振河山”,併發揚光大,當然也包括在家鄉達州。

  “現在的中國,包括達州,都處在一個急劇變化轉型的歷史時期,就像‘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王海兵説,“單純從電視記錄角度講,許多外國的電視專家很羨慕我們,因為他們已經過了那個年代,我們正剛剛處於變化最大的這個時期,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變化的典型過程,真實地反映這段轉型的歷史,就像‘從猿到人’,我們有幸能夠看到‘褪毛’的過程。同時,大巴山又有豐富的資源,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巴文化傳統文明,也有以天然氣開發為代表的現代文明。文明的轉型是資源優勢,達州還有一大批熱愛這個事業的電視人,而且也願意為之付出。我們應該把優勢發揮出來,好好挖掘,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電視紀錄片。”

  “重振河山待後生”,對立志於紀錄片創作的年輕電視人,王海兵充滿了期待。“要走在人家前面,走一條人家沒有走過而又認同的路。”王海兵語重心長地説。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