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時間:用電視解讀抗戰勝利的因素

時間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央視網 2012年03月29日 17:09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離開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松花江上》這支中國人熟悉的悲涼的旋律在中央電視臺社教中心法制專題部副主任時間的工作間裏反復迴響。目前中央電視臺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抗戰》正進入後期製作階段。著名電視欄目製片人時間作為這部片子的總製片人、總導演,從2002年開始籌備此片,預計將會在今年紀念抗戰60週年時播出,記者因此對時間先生進行了專訪。

採訪在時間的工作室間裏進行。在他淩亂的屋子裏,除了編輯機等設備外,能放東西的地方,都放滿了打開的煙盒、沒喝完的茶和咖啡杯、鬧鐘、書、策劃案,還有永和豆漿的筷子……屋裏有兩盆花,但其中一盆因為很久沒澆水而枯萎了。這個因成功策劃《東方時空》而著名的製片人正要吃午飯,這時是下午3點。

正值中年的他,表情堅定,反應迅速,語氣平緩,態度執著,幾乎沒手勢,用標準普通話將故事娓娓道來。

將《論持久戰》電視化

時間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電視製作人,對紀錄片尤其偏愛,“歷史文獻題材紀錄片無非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宏觀寫實的方式,二是微觀的觀察,以個案積累作散點透視。我這個片子是兼而有之,分層次,又説明一主題,更具有主題價值。”

《抗戰》是國內用電視手段記錄抗日戰爭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一次新嘗試。它是第一次對中國抗戰親歷者的真實回憶的大規模匯集;第一次在強調中國共産黨領導全民族抗戰的同時,全面展示全民族抗戰的實景;第一次對凇滬會戰、武漢會戰、長沙會戰、中國遠征軍緬甸會戰等可與二戰中斯大林格勒、諾曼底諸戰役相提並論的重大戰役的全面展現;第一次從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人性等各角度對抗日戰爭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思;第一次對抗日戰爭史料作出的最細緻、最全面的梳理,對戰爭中重大歷史關節點數量最大的揭密。

片子主要由當年事件的親歷者的回憶、專家採訪和資料影片組成,將首次披露8年抗戰中一些尚不為公眾熟知的史實。例如攝製組找到了當年在緬甸會戰中大敗日寇的遠征軍戰士和受日軍731部隊摧殘的倖存者,由他們來講述故事。這些老故事都是用新的角度來闡述的。比如盧溝橋事變,大家對事變的經過都很熟悉,但有關史料顯示,事變前日本政府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毒品販子,在天津設有工廠,專門製造海洛因和鴉片,並有完備和保密的銷售渠道,以此來獲取大量錢財,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為即將發動的戰爭做準備。日本還曾在華北地區設立了發達的情報網,蒐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的情況。《抗戰》講述盧溝橋事變的一集中,就將從這些全新角度地切入盧溝橋事變。

而貫穿整部片子的主題是抗戰勝利的因素,“中國人要總結,世界人民也去了解中國勝利的因素。”中國那時是一個弱國,被強國入侵,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是怎樣勝利的?這就是《抗戰》所要表達的思想。

為了製作《抗戰》,時間認真研究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認為毛澤東的語言是非常優美平易,是來自於勞動人民的語言,表達方式是符合人民群眾的,所談問題的指向是高尚的。時間説:“持久戰思想是那個時候的國策,這是很重要的,也是我製作這部片子的指導思想。”

在《抗戰》中,時間用豐富的資料再現了一幅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畫卷,真實記錄了八年抗戰的歷史細節和片斷。他按照歷史進程和內在的主題邏輯,精心編排12集內容,力求在有限的篇幅裏,完整地反映抗戰全貌,也深刻地揭示歷史的內涵和發展的脈絡。時間説:“這種歷史的內涵和脈絡,就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透徹地闡明的抗戰必勝的諸多關鍵因素,例如建立統一戰線、進行根據地建設、戰略遊擊戰等。可以説,我們的工作就是將《論持久戰》這一不朽名著電視化。”

時間把《論持久戰》裏提出的論點作為每一集的主要依據。《抗戰》也將按12集製作,分別是:1、不願做奴隸的人們;2、築起新的長城;3、共赴國難;4、持久戰略;5、遊擊戰爭;6、根據地;7、文化血脈;8、突破囚籠;9、得道多助;10、不屈的戰魂;11、最後的較量;12、永遠的記憶。

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抗日研究會上發表了《論持久戰》的講演。闡明了抗日持久戰方針,“此時我們的任務,在於動員全國民眾,齊心一致,絕不動搖地堅持戰爭,把統一戰線擴大和鞏固起來,排除一切悲觀主義和妥協論,提倡艱苦鬥爭,實行新的戰時政策,熬過這一段艱難的路程。此階段內,必須號召全國堅決地維持一個統一政府,反對分裂,有計劃地增強作戰技術,改造軍隊,動員全民,準備反攻。在一切工作中,應該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方針。”

時間將這個觀點用鏡頭進行了再現,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認為,首先,在當時,中國共産黨應全國人民共同呼聲為建立抗日統一戰線而努力,這是我們應該得到的啟迪。中國人是一定要團結才能做成事的。毛澤東與蔣介石都是有遠見的人,但蔣介石對持久地抗日並不堅決。我看了台灣的國民黨問題研究專家的節目,説當時國民黨五中全會上,還提出‘根絕赤禍’,後來西安事變,抗日一派戰了上風,不過國民黨還是提出一些苛刻的條件,才同意建立統一戰線。據台灣學者講,國民黨當時沒想到共産黨會委屈求全,答應條件,團結禦辱。其次,日本人發動這次戰爭失誤在沒弄清形勢。怎麼這樣説呢?就是日本人在發動七.七事變時,他們還以為中國是九.一八時的中國,沒想到中國人受一盤散沙的教訓很深,沒想到國共兩黨有那麼大的傷痕、裂痕,也一致對外,沒想到國民黨會承認共産黨的合法地位,達成合作,聯合抗日,最後形成了抗日的大環境,創造了勝利的條件。”這些看法都是用西安事變的珍貴畫面、國民黨五中全會的現場、毛澤東、蔣介石等人的影像在這一部分一一浮現,來體現建立統一戰線的歷史意義。

《論持久戰》還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毛澤東指出,爭取抗戰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是充分動員和依靠群眾,實行人民戰爭。

在《根據地》一集中,《抗戰》表現了《論持久戰》的這一論點。片中,共産黨在農民中發展黨員,教農民進行民主選舉,那時,農民用投豆子的方式進行選舉,是共産黨對農民進行了民主啟蒙。“五千年來,中國農民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是共産黨讓農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們打鬼子、鬧革命,成為充滿理想的革命分子,也帶給中國農村社會新面貌。有一種説法,共産黨的壯大是由於國民黨在前方打仗,我認為不是,共産黨人從4萬正規軍發展到戰後的120萬人,這絕不是國民黨受制于在前方打仗這一説法可解釋的。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共産黨取得了農民的信任,他們中有的人發展成為王二小那樣的典型,信任成為一種信仰。那時,晉察冀邊區一份報紙一次就登了5個王二小式小英雄的報道。”時間很激動地講起來,“中國共産黨發動群眾是任何其他政黨無法做到的,這是一種了不起的農民的動力,值得總結。於是我做了一期根據地專輯。”

毛澤東在《論持久戰》表明,持久的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毛澤東指出,在相持階段,遊擊戰將成為我方主要的作戰形式,而運動戰和陣地戰是輔助形式。第二階段仍將有廣大的戰爭。此階段中我之作戰形式主要的是遊擊戰,而以運動戰輔助之。

時間也專門介紹了《遊擊戰》一集,“從前我們講遊擊戰,是將它當作戰術來講的,是一種形式,這次我們深入研究了,也花了很多時間。我把它表達為是一種戰爭的戰略。這戰術到戰略的上升,是毛澤東的遠見。”國共的聯合抗日時,國民黨軍隊專門請了葉劍英去講課,講遊擊戰怎麼打。“我們也提出問題,為什麼國民黨打遊擊戰就不行呢?我們對此問題刨根問底。共産黨的遊擊戰關鍵的一點,就是官兵一致。”“片中有個故事,有一個叫卡威爾的美國人組織了一個遊擊隊,還專門到延安學習遊擊戰的打法。他發現共産黨的遊擊隊軍官跟士兵一起吃苦,像朱德53歲了還在前線,條件艱苦,光指揮部都換了60多處。卡威爾後來成為將軍,他臨死時要求將自己的墓跟士兵共處一起。所以説,我製作這一集就是讓觀眾看到遊擊戰的精神。”

《論持久戰》:“抗日戰爭和統一戰線之所以能夠堅持,是由於許多的因素:全國黨派,從共産黨到國民黨;全國人民,從工人農民到資産階級;全國軍隊,從主力軍到遊擊隊;國際方面,從社會主義國家到各國愛好正義的人民;敵國方面,從某些國內反戰的人民到前線反戰的兵士。總而言之,所有這些因素,在我們的抗戰中都盡了他們各種程度的努力。”

這部紀錄片長達10個小時,由12個50分鐘組成,再現了30、40年代中國城鄉的生活場景,那些建築、街道的風景給觀眾帶來新鮮的視覺。但更多的還是處於“煉獄”中苦難中國人民的觸目驚心的畫面。那原汁原味的歷史鏡頭,如驚雷、如響鼓,震撼人心。片子包含了人們的抗爭:組織資源委員會、工業西遷、抗日遊行、街頭宣傳、募捐。時間在本片結構上注意了四方面的情況,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軍隊、根據地百姓的生活;國民黨領導的國軍作戰、蔣介石的歷史角色;還有來自國外的情況;也少不了日本國內的戰時生態、日軍官兵人物的情態。為了凸顯紀錄片的客觀,他讓正反方都站出來説話。《抗戰》總的組織結構,也正是源於《論持久戰》。

文化傳統一脈相承

傅雷説:“惟有看到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也許經歷過死神的威脅,才更珍惜生命的價值;也許經過擠壓的生命,才能獲得強勁的張力。時間看到了這一點,萌生出不可扼制的激情,自選了抗戰的主題拍攝紀錄片。

他重點談到《文化血脈》一集。“以前的戰爭題材講文化,大多是以文藝作品、活動居多,我們講的是一種動態。在那麼慘烈的戰爭環境下,國破家亡,生靈涂炭,這種嚴酷的形勢,讓每一個稍有良心的中國人無法無動於衷,有那麼多海外學子回到祖國,他們放棄國外的優越生活,投身救國的大潮。”是的,這就是中華傳統賦予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的表現,它是所有中華兒女的文化記憶。

時間本人也將自己的責任意識和深厚的民族感情帶入其創作,“今天的人們,對歷史上出現的漢奸,沒有一點情感上的傾向,例如胡蘭成,他的《今生今世》一書反而買得很火。我感到憂慮:漢奸是我們民族史上非常恥辱的一頁,如果態度模糊,對於前人、今人還是後人都是不負責任的。” “自己有條件的話就要對重大歷史進行梳理。”其實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中國人永不會改變的,就是中華民族愛國的傳統文化。

“事實上,很多人都無法忘懷抗戰史,他們強烈地想表達來自內心深處感情。” 時間告訴我們,很多人聽説時間要拍抗戰紀錄片紛紛表示支持,提供了極為豐富珍貴的歷史資料。《抗戰》的文獻來自多方面,“文獻包括文字、圖像等,我們影像用得較多,取材于美國、日本的資料,還有“滿印公司”(偽滿洲國的一家影業公司)、閻錫山的“西北影業公司”的資料,當然很多個人也很支持我們,例如沙非的女兒將她父親的資料提供給我們。”

而為了使《抗戰》更加客觀真實,從2003年,在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開機儀式之前,攝製組主創人員就幾乎跑遍了全國,先後在北京、上海、南京、重慶等地,召開了關於《抗戰》創作的專家研討會,近百位專家學者參加了討論;同時,以其他方式廣泛徵求意見,有近兩百位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還在全世界徵集抗戰最新研究成果,找尋倖存者和仍然健在的抗日英雄;劇組還在海內外採訪了600多位當年戰爭的親歷者;還有部分研究抗戰的台灣專家也接受攝製組的採訪。正是這些人對《抗戰》進行了大力的支持,攝製組完成了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客觀記錄。

  製作這種大型記錄片,當然會遇到很多困難。日本國內有幾百位專門研究抗日戰爭的專家,本來攝製組將會對其中的二三十位專家進行採訪,如今沒有實現。“採訪日本的專家學者比較艱難,以前聯絡好的,後來又不能接受採訪了,我本來是想讓中國大陸、台灣、日本的學者專家都來談抗戰的,給歷史、人們一個更全面、更客觀的交待,但是學術傳播總是受到政治的干擾,不過這是不可避免的,因為現在各方很難做到完全客觀,但是彼此認同的範圍是越來越廣了。雖然日本專家沒有接受採訪,使《抗戰》客觀色彩減少了一些,但對片子沒有質的傷害。”

時間平靜地説:“反思戰爭要經常做,不只是紀念日才來大張旗鼓的紀念”,“對於有語言表達能力的人,例如電視工作者就要站出來説話,告訴人們永遠不要忘卻那段記憶。”

《抗戰》就在這樣的主題下,用真實的故事和質感的細節讓人們感受如愛國、如智慧、如忠勇、如堅韌等“抗戰精神”;通過對先人的緬懷和感激,促進民族的自信、自尊與和諧等,並警示人們要防範日本可能重蹈擴張和侵略的老路。

據悉,《抗戰》今年8月份將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其DVD製品將同時發行。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