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廣東網廣州12月6日電 (廖宴思 徐寧) 于12月6日開幕的201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已進入終審階段。由紀錄片權威人士組成的國際評審團正在對入圍的57部影片進行終評,最終的十項大獎結果將於6日晚的2010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評優頒獎晚會上公佈。
在終審評選的空隙,業界赫赫有名的評委劉效禮就如何拍好紀錄片談了自己的看法。
劉效禮少將是本屆紀錄片大會終審評委之一。他在多年軍旅生涯中,拍攝了諸如《中華之劍》、《中華之門》等多部風格硬朗的紀錄片。然而鐵骨錚錚的劉將軍此次也被大會兩部紀錄片《劫後》和《金秋》感動,直言影片拍得好。是什麼原因讓這兩部影片喜愛有加?
他説:“《劫後》這部片子給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它將在面對天災之下,老百姓的生活狀態表現的特別真實,特別自然。這部紀錄片的拍攝在表現母親和兒子兩代人的不同認識,難以交流和溝通的現實上是零距離的,連接地非常好。”
“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當代的紀錄片應該如何表現真實?這一問題引發了諸多導演和製片人的思考。劉效禮拍攝的《望長城》就曾經在全國範圍內引起有關紀錄片“真實”的大討論,該片被譽為“中國紀錄片發展的里程碑”、中國新紀錄片運動的發端。大討論之後,“真實”不等於完全客觀紀實的觀念被很多中國紀錄片創作者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紀錄片中所謂“真實”是指紛繁表象之下,生活本質的真實。
據悉,《劫後》講述的是82歲的劉婆婆在汶川地震後重建家園的故事,生動地展現出生命的堅韌、人與人溝通的困難以及國人面對天災時的積極態度等多重涵義。而《金秋》則記述了五位八十甚至一百高齡的老人參加田徑世界大師錦標賽的過程,為堅持不懈、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做了最好的注腳。在觀看《金秋》後,劉效禮坦言很受震撼,“只要自己不認為老、心不老,那就永遠年輕。”
《劫後》與《金秋》都沒有停留在講故事之上,而是深入到故事背後,挖掘出其背後的意義。兩部影片在感情的傳達上非常真摯,都能夠撥開團團迷霧凸顯出生活的真實本質。生活表象不斷地再流動,本質卻是恒久的。因此,劉將軍雖然不曾經歷過影片中的故事,但他還是能與兩部紀錄片進行互動,為影片傳達的“真實”而感動。
紀錄片需要做到“真實”,然而如何才能穿透生活的表面,看到下面的本質呢?劉效禮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即“找出鮮活的東西”。生活本身通常都是枯燥的,他認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發現生活中那些吸引人的地方。《劫後》雖然只選取了北川的一個受災的普通農家,但母子之間的不同認識讓整部影片處於緊繃的張力之中。這種生活矛盾本身所固有的張力既增強了藝術表現,又使觀眾能更容易理解影片的內涵,對此劉效禮表示非常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