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胡勁草: 讓你看到“痛”

胡勁草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成都日報 2012年03月05日 15:27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八集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去年十月首播于央視高清頻道,今年初開播的央視紀錄片頻道又將其作為特別奉獻在春節期間播出,很快在網絡上也能看到高清視頻,隨後是對這部片子不斷的好評熱議。它講述了一對著名夫婦人生軌跡和中國近現代激蕩史的密切交織,所蘊涵的精神氣質,“似一道光,穿越時空照亮了我們迷茫的路途”(網友評價)。該片歷時三年,精良的製作,詩意的講述,讓人看到高雅,嚴謹,學術性,文學性高的影視片依然有著廣闊的市場。

胡勁草,北京廣播學院本科及碩士研究生畢業,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新聞調查》編導。作品《海選》《藏羚羊之死》先後獲蒙特卡洛國際電視節銀獎和提名獎。合作編導的《第二次生命》獲1999年亞廣聯特別獎。1992年曾獲中國新聞獎。1998年受德國新聞局和德國國際交流中心邀請,前往德國進行環境考察。美國哈佛大學2000至2001年度尼曼訪問學者。

緣起

拍攝《梁思成林徽因》,是為了六年前,梁從誡先生的一個囑託。

2004年“五一”,央視新聞頻道首播我做的紀錄片《幼童》,講述中國最早的官派留美學生的歷史往事,很快我收到梁先生電話,表示極喜歡,非常希望他父母的故事也能做成這麼一部紀錄片,問我是否願做。這時我認識梁先生七八年了,早年做有關環保的節目,經常拜訪他,我非常理解他的想法……市場上有關梁林的文學影視作品很多,但他似乎都不滿意,認為相當數量的作品甚至誤導了公眾對他父母的理解。他希望製作一部紀錄片,能夠相對準確地反映父母的人生。他把這個信任給了我。

對話

謹以此片獻給那些能看進去的朋友

從《幼童》到《梁思成林徽因》

記者(以下簡稱記):梁老的信任讓您接下了這題材,當時您對梁林故事有多少了解?難度在哪?

胡勁草(以下簡稱胡):對我來説,開始做這部紀錄片很多方面不自覺地會直接和我之前做的另一部五集紀錄片《幼童》對比。120年前,大清國決定選派一批平均年齡12歲的小留學生赴美留學,時間15年,他們在異國度過9年後,留學計劃中斷……為什麼有這個計劃?為什麼是美國?誰家的孩子?如何赴美?如何生活學習?為何提前召回?回國命運……你會有無窮興趣去追問歷史,而公眾對此話題幾乎一無所知,當時我們手頭擁有的相關素材又是那樣有限。

這是《幼童》。而我幾年前面對的《梁林》,可能正好相反。

書店裏永遠有各種和梁、林相關的書籍,尤其是林徽因。梁思成的名字這些年開始越來越多地被提及,因為我們生存環境開始變化,城市面貌開始模糊不清,愈來愈分不清故鄉是何鄉……人們開始想起半個世紀前一位叫做梁思成的學者。

前者是觀眾幾乎一無所知的故事,後者是兩個觀眾可能會以為他們無所不知的人物。對於創作者來説,難度可想而知。

林徽因的愛情故事,怎麼講

記:您在採訪中提到拍名人的片子和名人後代的關係的微妙,您非常幸運地一開始就得到了梁從誡的信任,但您也沒有放棄客觀立場,比如他們曾希望您不要講述愛情故事,但您還是保留了這部分的講述。

胡:首先聲明一下,梁家還真沒有給我提出不要講述愛情故事這個要求。可能因為之前一些文藝作品相對片面的人物塑造引起梁家不滿,這也是當初梁從誡先生迫切希望做這部紀錄片的原因。我要特別感謝在這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梁家給予我的信任,在三年多的創作時間裏,我大量接觸梁家親屬,資料收集、採訪、拍攝,一次一次……梁再冰老師的家,林洙老師的家我不知道去過多少次。拍攝結束後是漫長的後期製作,之後是漫長的等待播出……這個漫長的過程中,梁家沒有任何一位親屬提出要看稿子看片子,這點是非常難做到的。正是這種信任給了我最大的創作空間。

您提到愛情故事,圍繞林徽因,有兩個愛情故事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和徐志摩,和金岳霖。紀錄片是一種最大限度還原史實的節目樣式,所以對於我來説,根本就不存在講和不講的選擇,只是,怎麼講?林徐故事,凝練、詩意是我選擇的影像呈現,幾次出現“對詩”的方式,所選用的成對出現的詩歌均發生在不同時間、空間,這是我對林徐愛情故事的解讀——“時間釀出人生的晶瑩和醇香”。有關金岳霖和林徽因,公開的資訊非常有限,片中三、四、五、七、八集散點式地多處提供了老金的第一手資訊,這種處理方式是我對“老金”和梁家關係的解讀——他是梁家一位無時無處不在的溫暖朋友,在我看來,老金和林徽因的愛情故事從屬於這個關係。

他們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

記:片子前期案頭工作時間肯定特別長,您有過茫然無從下手的時候嗎?在哪個階段找到了故事的靈魂,從而確立敘述的角度和脈絡?

胡:茫然無從下手……不會的。準備工作從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資料室開始……滿滿一書架的中國營造學社的古建考察圖片資料,初看浩瀚迷茫,但只要靜靜地一頁頁閱讀,舊時的城市、建築影像在你眼前鋪開,你的思維會逐漸開始活躍……(感謝林洙老師過去多年來和她的同事一道,對清華建築系史料的整理和數字化,為我第一步的研究工作創造了十分便利的條件。)接下來,還在閱讀,採訪,還會有新的火花閃現……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片中大量使用了第一人稱的素材,他們留下的通信、日記、考察筆記、論文……當你能傾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時,你不覺得是你在寫這個故事,而是他們自己在講述自己的故事。

記:片子打動我的還有風格:精緻,唯美,詩意,內斂,神情,從每一個畫面、每一段音樂、每一句旁白……中體現。您是否擔心過這麼過於沉靜的作品在這個喧囂時代的命運?

胡:片子的風格是主人公自己定的,他們是建築史學家,是詩人。

我的確擔心過節目被觀眾接受的程度。我非常清楚自己的“被感動”“被震撼”都是源於我的“投入”,我選擇的敘事結構,我營造的敘事節奏……這一切對觀眾——每天接受完全不同信息刺激的觀眾,我根本沒什麼把握。我若干次給身邊不同朋友試映,每次陪看片子的過程真的是一次煎熬……我聽著大家的意見……努力修改。再後來,我放棄請人看片提意見,因為每個人的判讀理解知識儲備不一,觀點自然不一……就這麼著了。我自我安慰,紀錄片嘛,就是小眾媒體,謹以此片獻給那些能夠看進去的觀眾朋友。

所以片子第一輪在高清頻道播出,因為能看到的觀眾有限,我也沒怎麼通知。DVD出來,我也不會主動贈送,都是朋友,人家都挺忙的。但只要是看過片段有興趣的朋友向我索要DVD,我都會特別開心地相贈。

鏡頭後面故事無窮無盡

記:採訪的人、合作的團隊,這三年一直都這麼順利嗎,最大麻煩和困難是什麼?

胡:和情投意合的人一塊工作的確是很享受的過程,團隊組建也是個氣息相投的人往一塊湊的過程。

總的來説還是非常順利的。要説困難,是節目拍攝開始卻一直無法找來資助。作為主創人員我沒有精力去找資金,也沒這能力。有人牽線搭橋,我也很難自賣自誇,更別提如果對方有類似“廣告植入”的想法,我會斷然拒絕。還是要感謝評論部的領導和國際總公司的領導斷然支持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

記:這個紀錄片有個很讓人羨慕的團隊,他們中很多人寫到自己的人生因為參與了這部紀錄片而多少得到改變,這一定讓你很欣慰吧。

胡:那段日子很單純,每天和我的技術助理梁雯或潘潘,兩個80後的小姑娘,坐在剪輯臺前。鏡頭後面的故事無窮無盡,如果她們感興趣,我自然是人來瘋地無窮無盡地講述……久而久之,有一天,當她們告訴我,走在北京的感覺不一樣了,因為路邊的建築背後,有那麼多故事……我非常欣慰。我於是鼓勵她們寫下她們和這部紀錄片的故事……紛紛地,她們在我博客上留下文字。

我的兩部紀錄片旁白都是董倩,我們合作已經超過十年了。她配音,我不費任何力氣坐在那裏就行。

記:這三年您最大收穫是什麼?

胡: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我可以確切知道我這三年在做一件什麼事情。人們願意相信長時間做一件事就是枯燥,不斷變換做事就不枯燥。枯燥與否應該是內心的反映,和時間長短本沒有關係。希望生活中有更多的駐足、定睛、凝視、欣賞、回味的時刻。

記:不管是梁林的後代還是費正清費慰梅的後代,他們其實都不是特別“了解”父母,對父母的記憶更多是從親情角度出發,您這次探訪幫助他們清晰了父輩在歷史和文化上的坐標。

胡:其實這應該很正常,我們自己了解父母多少?有多少孩子會耐心傾聽父母講述他們年輕時候的事,去了解父母終身從事的工作?梁林的子女提供了父母親情的一面,這些恰恰是學者、外人不知的方面,讓我們獲得更多的觀察主人公人生的視角和更豐富的信息。這也提醒我們每個人,世界上最了解我們父母的人可能不是我們自己。

記:作為觀眾,我每看一集幾乎都在不停嘆息,一嘆其絕世才華,二嘆其多舛命運,三嘆其學術風骨,四嘆其報國無門的遺憾,可能就是您説的,最後,痛徹心扉!您覺得這樣的“痛”正是現在人所缺乏的?

胡:一點不缺乏。節目的反饋要超出我預料很多。很多打動我的東西,我處心積慮埋藏在片子各處,每當聽到觀眾對於各處細節做出“反應”時,我都非常欣慰感慨,如遇知音……很多人追問是不是刪去很多,我説,如果你在這有限的時空中看到了“痛”,我就什麼也沒刪。

記:幕後故事中我最傷感梁從誡這一段,這也是您最大的傷痛吧。

胡:梁先生在紀錄片播出後一週去世……片中使用的是2007年初採訪他的片段,後期製作還沒開始,他就已經認不出我了……每次去看他,他身體一次不如一次,我始終有個念頭,如果在他床前放臺電腦播給他看,看到父母的畫面,沒準他會想起什麼……可我總是不去做,也終於再也沒機會做。

記:您現在在紀錄片頻道嗎?覺得紀錄片在中國是否有個爆發期?

胡:不,我還在新聞頻道的《新聞調查》直面現實。感謝紀錄頻道的開播,讓很多人好像突然發現電視還是可以看看的嘛,因為他們早不看電視了,電視在他們心中是庸俗娛樂的同義詞。紀錄片的邊緣化存在讓很多觀眾失去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通過影像閱讀歷史、獲取知識、探究未知、觀察世界……感受影像之美的途徑。不需要爆發,只要有一個正常的收看平臺即可。

採訪手記

(2011年2月11日 成都)

撥通胡勁草的電話,聽筒那邊傳來的聲音利落、熱情,非常痛快地接受了採訪,不過胡勁草表示自己白天工作忙碌,難以有整塊時間對話,希望我把想問的問題E-mail過去,這樣她能找時間靜下心來回答。

這麼鄭重的態度豈能有不答應之理。接下來,我開始將之前準備的資料再細細看一遍,特別通讀了一遍胡勁草博客上的每一篇博文,裏面大部分是關於《梁思成林徽因》這部紀錄片的幕後故事,有她自己寫的,文筆感性、生動、活潑,也有來自她的團隊夥伴交的作業,看得出來,製作這部紀錄片的時光,已經鐫刻在他們各自的生命年輪裏,這樣的感染,當然來自於梁思成林徽因身上歷久彌珍的精神之光的沐浴,也來自於胡勁草,在他們筆下,這個能用三年時間磕下這麼一個紀錄片的女人,絕不是一個風風火火不可親近的女強人,在他們的描述裏,一個認真、追求完美,同時親切、和藹、幽默、善於溝通、鼓勵夥伴、欣賞別人,幫助人成長的溫暖的朋友形象躍然眼前。

問題發出去了。胡勁草很快回了郵件,並答應找時間儘快回復。我知道,我只需要等待。果然,沒過兩天,一封來自胡勁草的郵件靜靜地躺在了我的郵箱裏。認真的態度、清晰的思路、理性而又不失感性的娓娓道來的筆調,讓人無法不感動和欣賞。

梁思成林徽因,一個在當代已經被解讀氾濫到似乎誰都能説上一二的故事,被胡勁草用三年的光陰打磨成一件精神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的珍品,讓人回腸蕩氣,反復回味。也許這個故事也不過説明了一句同樣氾濫,但也樸素的一句話:美無處不在,只待用心發現。

胡勁草,就是這個有心的人。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