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胡勁草和網友關於“梁林”的對話

胡勁草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cntv 2012年03月05日 15:19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胡導】 紀錄片播出一段時間了,不斷地還能在這裡聽到觀者的反饋,很開心。特別是聽到那些資深專業留言時,“驀”地勾起創作過程中曾經那些在你腦子中不斷轉動的思緒,有機會可以做創作背後的交流是件很幸福的事情。我選取最近和“azhong0408”的對話一組,再説幕後——

【azhong0408留言】 如果給這部近乎完美的片子找一點美中不足的話,我覺得本片涉及建築學、建築史的內容多少有些單薄,特別是相比于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戀情,以及他們之間唱和的詩歌分量來説。從林徽因的一生看,她對待文學,其實是抱著一種認真的玩票心態。我當然同意文學是林徽因的兩個重要領域之一,在中國現代女作家群中,她用最少的作品取得了極其輝煌的成就,但是她的主要事業畢竟是一個建築學家。墓碑上的“建築師林徽因之墓”應該是梁和林深思熟慮的結果。

我也知道,假如建築方面的比例加大,很多觀眾可能感覺艱深,也許會失掉一部分觀眾。可是,透過被文學和藝術光環籠罩的林徽因,讀者和觀眾會發現一個更為深邃的靈魂。沒有對中國建築的深刻理解,她的愛國情懷就將失去重要的著力點,甚至她的一部分詩歌散文也會失色。

為什麼受過良好西方教育的他們,卻在西化浪潮中率先發現了中國古典建築之美?為什麼林徽因和梁思成會摯愛並研究中國傳統建築終生?為什麼他們對建築和規劃有那麼多超前的思維,歷史已經證實並且繼續證實著他們的遠見卓識?這些問題,沒有對梁林建築思想的深入剖析是不可能得到答案的。如果能再增加一集的篇幅,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地集中講解梁林的建築學理論(第二集主要講對古代建築的考察和發現),那樣就更理想了。

加重建築學的分量還有一個理由,那就是這部片名是《梁思成林徽因》。除了最後一集和47年梁在美國那一段外,梁的戲份總體上感覺略比林輕。文學和藝術的風采是屬於林的,而作為建築大師,建築是梁思成唯一的事業。(很遺憾,環境沒能允許他成為規劃大師)

當然,對於一部央視歷史上最佳電視片,我這個要求近似于吹毛求疵。抱歉胡導,因為您的寬容,在您的博客裏隨便發言了,請您和您的同事見諒,並請再次接受我的最高敬意。

【胡導】 謝謝您的摯誠點評!

哪是什麼一點美中不足,您如此犀利看到節目的缺憾,也就是為什麼有朋友説這部片子如改做“林徽因 梁思成”就更貼切了:)

是也。

其實回想自己過去幾年收集整理閱讀資料的過程,就能在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找到何以成這個結果的原因。

首先,客觀上説,電視媒體在所有媒體中應該是最“大眾化”的,而梁林兩人留下來的浩瀚史料中,顯然林的東西更靠近這個特性,無論是她文學創作,甚至她的建築學文章,更不要説那批講述他們人生故事的重要史料——和費正清夫婦之間的通信,幾乎80%以上都是林寫的。相比之下,梁的史料的“豐富性”較林的為弱。而從我主觀上來説,從一開始,就在花大力氣“啃”梁的建築史研究這塊內容,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我從清華建築學院資料室那些中國營造學社的圖片開始,到閱讀梁的古建考察文章……

我的創作過程中有一個意識主導著我,如果我看起來費勁的東西,觀眾就會比我更費勁。而如果是打動了我的東西,我會想盡辦法把它們呈現出來,讓它們打動觀眾。最後在各集中出現的梁的建築學文章摘錄都是我從他的各種考察報告中精選出來的,讓我感慨萬千的文字,對於普通公眾來説,這些文字的觀眾“抵達率”應該不錯。但是,我也知道,對於那些信息量掌握在一般公眾之上的收視人群,我做的努力還是太不夠了。比如,我總能記得在閱讀史料過程中,總會有……“唉,累死了,換林徽因的資料看看吧”的念頭,

——所以,最後的結果,在情感上、貼近上、篇幅上,林都佔了上風,也讓您一針見血:)

再次感謝您的指點。

 

【azhong0408】 非常感謝胡導的真誠和坦率!

人常説影視是遺憾的藝術,那麼是不是可以説,遺憾最少的影視作品就是最成功的作品呢?在這個意義上,《梁思成林徽因》一片完全滿足了最挑剔的觀眾對一部電視片的期望。往往一部好片子,在真實和唯美兩方面不可兼得,而《梁林》卻居然能夠同時做到,不能不説是一個特例。它是迄今為止最表現梁林最美的作品,也是最真的作品,這個評價涵蓋所有影視、傳記、散文和小説在內。真實並非事無巨細,而是取捨得當。例如,我十分贊同片中對文革的描寫,雖然省略掉梁思成的大量悲慘經歷,但是既不影響片子的整體風格,又不妨礙作品的放行,同時還使敘事簡潔流暢。餘下的部分盡可以讓有興趣的觀眾自己尋找材料去了解。我還特別欣賞第8集的片名《古城》,在古城逐漸消失的時候,以有節制的情緒講述梁思成最後的日子,向觀眾展開一個梁思成——古城的捍衛者與他所摯愛的古城同步消逝的故事。無論熱愛北京城,還是喜歡梁思成林徽因的人,沒有比看到這含蓄、卻又如此沉痛的標題更撼動人心了。

【胡導】 讀到您關於紀錄片結尾的留言時,不瞞您説,腦子裏崩出了“知音”這兩個字……這幾乎就是我的結尾處理方式最準確的表達了,一個人的良苦用心竟然可以被另外的人解讀得如此清晰……很感動。片子播出後,關於結尾評論最多的是揣度它大量省略了許多歷史段落,草草收場……對於製作者來説,內心自然是有因為各種原因的取捨考慮,但我覺得無需去做更多的嘆息遺憾,因為每一種媒體都有它的“所限”和“不能”,當你清晰地意識到你的空間和“所能”時,積極去調動填充它們的因素,我真的認為是“無憾”的。具體到結尾部分,在閱讀史料和結構搭建過程中,我會不斷在內心去分配、均衡各種材料,同時考慮一個45分鐘片子觀者的內心節奏,第八集從梁陳法案到古都保護到復古主義到大批判到林徽因離別人世到檢討到父親的思念到科學會議到倏忽春天到只因恐怕落後所以拼命向前……這一集故事的內容和敘事節奏到這裡已經被無比飽滿千回百轉地填充……這之後的省略如果客觀上是必須,在主觀上我也在思考一種時空外的“痛”的植入……我在一幅一幅翻看清華大學建築系創辦六十週年的畫冊,看到每一年建築系學生畢業時英姿勃發的大合影,合影中那幢矗立在背景中的清華二校門……於是有了現在的結尾。所以我説,如果你在這有限的時空中看到了“痛”,我就什麼也沒刪去,我要做的只是讓你感覺到“痛”,因為“痛”在你自己的心中啊。

另外,還要感謝你提到“古城”這個片名,這是最後才定的一集片名,在文稿上,過去有過一串名字,“毀滅”“消逝”“傷逝”……而有一天,“古城”款款地出現了……那種感覺讓我想起,我們幾年前做紀錄片《幼童》,當耳邊出現long long ago..內心的感動……我説,我相信世間每一段回蕩的旋律都有一段姻緣,前身今世地等待著和她吟唱的主人公緊緊相擁……

【azhong0408】

那麼,我們現在談《梁林》一片中建築學和建築史的分量,與其説是吹求這部片子(假定稱它為L1)的缺憾,不如説在為將來某個專業性更強的電視片預作討論。也可以如胡導所説“那些信息量掌握在一般公眾之上的收視人群”對未來寄予的一點希望吧。

《梁林》的初衷,片子裏反復暗示了,在一定程度上是出於正本清源,抹去一些文學作品強加於林徽因身上的不實之詞,恢復她被扭曲的形象。當林徽因與淩叔華、陸小曼、謝冰心等女作家站在一起時,之所以顯得更有神采,不僅因為林的文學成就更高(這一點允許見仁見智),而是她擁有其他人所不曾有的專業,達到了同時代建築學者所無法企及的高度。

關於林徽因的建築學成就,南京大學趙辰教授的一段話我認為迄今為止最精闢:

“林徽因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築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徵。……林徽因基於她廣博而深厚的中、西學功底,“文藝復興色彩”般的藝術氣質,敏銳而準確的洞察力,為中國建築學術作出了基礎性的和發展方向性的重大貢獻。她在理論上的作用完全不應低於任何一位與她同時期的建築學者,她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先行者和思想者。”

林徽因還是第一位從理論上論述中國建築的中國學者,第一位關注民居和呼籲保護民間建築的學者。

當然,在電視上如何表現這些主題,確實是難事。外行不知其難,敢於放言無忌。再次感謝您的長篇回復。

【胡導】竟如此熟悉趙辰老師論述林徽因建築思想貢獻的那篇文章,定是資深前輩……記得當時我讀著趙辰的文章覺得耳目一新,找到他,他正要出國,爽快接受了我們的採訪……採訪結束後,記得我們攝像説:“説得真清楚”。呵呵,在現場,長期採訪的工作經驗告訴我們,採訪對象的談話得到攝像誇獎是很高的評價,因為,相對於事先做充分準備的編導,攝像獲取信息的渠道就是採訪對象現場的談話傳遞的信息,他們的狀態更接近普通觀眾,趙老師的確是片中精彩採訪對象之一。非常感謝您的關注和鼓勵……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