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今年的“8•15”是個特殊的日子,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大量反映抗戰的影視片在熒屏播放,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的3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兒女英雄傳》,以獨到的視角,講述英雄和普通人的抗戰故事,十分感人。這部紀錄片的製作人就是央視《東方時空•百姓故事》的製片人陳真。
陳真總是一副輕鬆愉快的表情,但他所拍攝的紀錄片卻是深沉而又厚重的,且多次獲獎並得到好評,其中有30集系列片《黃河》、10集系列片《中國人》、60分鐘紀錄片《西藏大祈願》、60分鐘紀錄片《訪蘇印象》、12集系列片《周恩來》。作為中國新紀錄片運動最早的參與者,他早期拍攝的電影紀錄片《盆窯村》和《夢屋》曾多次參加國際電影節並廣受同行的好評。2004年,他歷經6年拍攝的電影紀錄片《布達拉宮》在全國院線商業發行,取得不俗票房成績,並獲當年電影“華表獎”。今年,他又製作完成了電影紀錄片《韆鞦三峽》和30集系列片《兒女英雄傳》。
也許是擔任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百姓故事》製片人,每天與普通人打交道的緣故,在拍攝《兒女英雄傳》時,陳真著意把視角對準抗戰中的普通人,為此他們採訪了700多位戰事親歷者、烈士的親屬和歷史學家。陳真認為,以往很多所謂的紀錄片,無論中外,對一些大的歷史時代和事件,都是採取一種比較宏觀的、主流的視角來做歷史片。所謂宏觀,就是站在一個很高的歷史角度,然後從歷史大事件的起源、發生,到最後的走向,原原本本説出來;所謂主流,就是將著眼點和筆墨最重的地方放在該歷史事件中可能會影響歷史的一些重要人物。但陳真認為,隨著當今傳媒手段的豐富,僅僅沿用這樣的表現方式是不夠的,不足以全面地反映歷史。正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他想嘗試用另一種辦法,將視角放低,找到那些在戰爭中被忽略的人物,在歷史中被忽視的細節,用這些大時代背景下有個體生命的東西勾勒出一幅抗日戰爭的歷史畫卷。
在他們的採訪對象中,80歲以上的人佔了一多半,有的人在他們剛剛拍完不久就去世了。因而這部紀錄片也帶有搶救的性質。陳真感慨地説,再不拍這些人,就無法了解那一段歷史和人物,所以這部紀錄片顯得彌足珍貴。此外,這部紀錄片的編導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對這段歷史的了解,可以説幾乎是一張白紙。拍攝《兒女英雄傳》,使每個人的靈魂都受到了一次震撼和洗禮,這可能是拍片之外他們最大的收穫,也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
(2005年08月19日 光明日報記者 蘇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