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紀錄片創作是一場修行

《長城:中國的故事》總導演手記

紀錄動態 紀實臺 2015年10月16日 14:15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長城:中國的故事》總導演 梁仁紅

《長城:中國的故事》總導演 梁仁紅

文/梁仁紅

算起來有五個年頭了。五個春夏秋冬,足以發生很多事情,也足以改變很多事情。

一開始接到這個選題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是拒絕的。長城,這個題材太老太大了。想當年的《望長城》,那是中國紀錄片的開山之作啊!我1996年上大學開始學電視新聞專業,就看過這個作品,高山仰止!後來,英國的BBC,美國的discovery也都拍過這個選題。要怎麼破這個題?這是我當初想得最多的問題。

於是開始做劇本,劇本策劃斷斷續續做了一年半,將近兩年,正式開始寫劇本又寫了一年。剛開始請了朋友寫,寫了半年,朋友耗不起,離開了。然後是三位分集導演寫,寫出第一稿完整的劇本大概在2013年春天。我始終不滿意。為什麼?因為我不想做一個“説明文”,介紹長城建築本體,或者介紹長城建造的歷史。因為如果光説這些,我覺得觀眾可以買本《長城百科全書》,配上市面上很多的長城圖冊,慢慢看。反正我自己覺得不激動,不興奮。

我從業的13年裏,斷斷續續一直在做歷史紀錄片。在這個過程中,有一位師長曾經推薦我看了一本書——《人類群星閃耀時》。這是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名作,寫了 14個決定世界歷史的瞬間:千年帝國拜佔庭的陷落、滑鐵盧的一分鐘,馬賽曲神佑般的創作等等。這本書給我之後的歷史紀錄片寫作起到的作用可以用醍醐灌頂來形容。“當強烈的個人意志與歷史宿命碰撞之際,火花閃爍,那樣的時刻從此照耀著人類文明的天空。”是的,歷史紀錄片敘事最大的魅力就在於此。

也是在我們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我看到了《美國:我們的故事》這部紀錄片。我當時非常興奮。這不就是個體命運與大歷史結合的紀錄片典範嗎?我也想做一部這樣的紀錄片。而長城,是聯結中國文明史的最佳物質載體。我們決定把片名定為《長城:中國的故事》。後來,就有了現在這一版劇本。

我們講長城史,不僅僅在講長城在各個年代建造和利用的歷史,我們更多的時候在講長城內外農耕與遊牧的關係史,所以我們儘量尋找與這兩條線上一個個個體的命運。我們希望找到足夠多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必須在長城史,在中國歷史宿命中起到關鍵的作用。這一點很難。因為中國古代的歷史是朝廷中那些史官在書寫,帝王將相是他們記載的主角。不過,總有一些方式,可以讓那些生命在歷史中留下這樣那樣的蛛絲馬跡。比如傳説,建造秦長城的萬喜良和他的妻子孟姜女就是這樣一對傳説人物。劇本定稿以後,有朋友建議我把這一段拿掉,我堅持把它留下來了。這段故事在成片中是我最喜歡的片段之一。我覺得傳説也是一種記載歷史的方式。古代老百姓不識字,買不起竹簡、絲帛或紙張,他們只能用唱戲、用口頭相傳的方式來表達想留存的民間記憶。於是才有了傳説。傳説未必是假,史書中的記載也未必全是真。歷史的生動恰恰在於這裡。當然,比起傳説,考古發現中記載的文字如果能有一個鮮活的小人物的故事,那是最理想的。在居延海發現的一片竹簡上就記載了一個叫周褒的漢代烽燧守衛者的故事,很有意思。我們窮盡一切辦法在找這樣的故事。

劇本寫完的時候,是2013年秋天剛開始的時候。幾個組開始同時進入拍攝期。調整方向之後的劇本歷史的比重變得很大,從戰國到清代,幾乎每一個年代都涉及,而且有很多戰爭戲份,大場面的古代冷兵器戰爭。我們搭了個電影創作的班子來做歷史再現部分,包括導演、攝影、服化、美術、還有武行。這個時候就發現錢緊,非常緊。但是我要求必須得有電影感,還要做到每一個年代的歷史真實感。對再現組來説,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這就完全是考驗每一個組老大的技術,還有人品的時候。為什麼説考驗的是人品呢?就是你要是就想賺錢,把它當成一個活兒來幹,真的不行!給你這個組的材料費道具置景費一切費用加起來可能只夠你哥兒幾個自己裝兜兒裏。我承認,這很有可能是事實。因為我只有這麼多預算。我這裡要感謝我們這個組的化粧造型楊樹棟老師。楊老師是很多古裝電視劇電影的化粧造型,《三國》《秦始皇》《荊軻刺秦》等等。當時楊老師正在張藝謀的電影《歸來》劇組,聽説我們這個紀錄片需要造型,答應過來幫忙,幫了很大的忙。我至今還記得籌備的時候,在化粧那個屋子見到楊老師,他一頭白髮、扎個很帥氣的小辮子,滿墻都貼著鬍子,每一付鬍子下面都有一個角色的名字。那天演員試粧,我們這個劇組有名有姓的演員100多個,比電視劇《三國》還要多。

再現劇組拍攝的過程有太多困難,我不想提太多。反正難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在橫店拍攝,有一天為了一個場景,我們的再現導演,一個四十多歲的大男人,就那麼往石頭臺階上一坐,抹上了眼淚。我站在旁邊,我覺得我對不起他。對不起也得逼他,沒辦法。這個時候,我不是總導演,是製片人,我想的是不能再超支了。

再現攝影的風格我當時定的就是以肩扛攝影為主,對兩位攝影師來説,是一個體力上的考驗。這種拍攝風格,使得我們紀錄片的歷史再現表現出真實感。真實感,很多時候比真實本身更重要。

史詩感是我對再現攝影風格的另外一個要求。因此我們大量運用逆光,大量運用升格鏡頭,這種影像風格讓我們從現實中得以抽離。

紀實拍攝組遇到的困難跟再現組不一樣,他們的苦更多在體力上,他們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為了拍一個好看的鏡頭,可能早上四點就得上山,到長城上,等日出,等光線,但是,可能恰好這一天霧霾嚴重,等不到想要的那個鏡頭,只好明天再來。霧霾是我們的天敵。我統計了一下,紀實組的實際拍攝天數各個組加起來,有300多天。加上航拍、延時攝影組和再現組。我們這部片子每集實際拍攝天數高達60天以上。這似乎很沒有效率。一般國外紀錄片攝製組一集紀錄片也就拍個10多天。但是沒辦法,長城實在太長。

霧霾對航拍攝影組的破壞性作用更嚴重。第一次直升機航拍拍了一個多月,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天氣,最後發現效果很一般。除了霧霾,穩定性差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的協拍公司為此特意從國外進口了一台最新款的陀螺儀,叫shotover。從陰山山脈到東海之濱,我們又飛了一次。這次效果非常好。

後期創作的糾結與反復一直存在。剪輯師,換了三撥;音樂,第一次出來之後被我推翻了,重新來;還有調色,一遍遍被我否定後,不得已換了調色公司,重新來過。直到播出前兩周,小的修改一直在進行。

也許因為我是天秤座的,上升又是獅子座,所以完美主義,加上操控欲,讓團隊的每一個人都痛苦不堪。但是紀錄片創作當中,我們每一個創作者都是執著的理想主義的匠人。著名的紀錄片大師陳曉卿説過:挑剔、個性、一丁點沙子都不能揉,這就是匠人。我以前經常對團隊裏的年輕人説:如果你只想賺錢養家,或者想發財致富,你趁早不要做紀錄片,選擇紀錄片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你愛它。職業理想是個虛無的字眼,但如果沒有職業理想,我們將一無所有。

現在,這部紀錄片終於要跟觀眾見面了,作為創作者,我還是有很多遺憾。但是,我很感謝這部片子,以及為這部片子痛苦糾結的過去五個春夏秋冬。這部片子的創作,不,也許每一部片子的創作,都是一場生命的修行。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