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八集紀錄片《偉大的貢獻》登陸北京衛視 獨家檔案帶你回到抗戰現場

紀錄動態 北京日報 2015年08月24日 19:33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8月24日晚,由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衛視《檔案》欄目製作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偉大的貢獻》將登陸北京衛視,全景還原中國軍民14年的抗戰歷程。該系列片共8集,每集60分鐘,不僅解密眾多獨家歷史檔案,而且還首次嘗試用電影的拍攝手法,復現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主持人石涼將帶著觀眾走進我們精心還原的抗戰現場,在這裡,歷史變得有了情感,可觸可感。”製片人呂軍説,希望高品質的製作能給觀眾以代入感,吸引更多年輕觀眾走近那段歷史。

史與實

梳理出近6000分鐘影像

《偉大的貢獻》是北京衛視《檔案》欄目組推出的“偉大系列”作品的第三部。此前兩部《偉大的抗美援朝》《砥柱中流——偉大的敵後抗戰》均收穫了不錯的口碑。《偉大的抗美援朝》更是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以檔為憑,用史實説話’是欄目組不變的創作態度。只有回到歷史原點,還原歷史細節,才能讓歷史更有説服力。”呂軍透露,從今年4月接到任務,欄目組走進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以及全國50余家抗日戰爭紀念館,歷時6個多月,梳理出關於14年抗戰的近6000分鐘珍貴影像和40余萬字的文獻資料。欄目組還招募了10名外語研究生組成“編譯小組”,在日本、美國、德國、意大利、法國和英國挖掘到不少原文檔案和未曾公開的影像資料。

相當於整部紀錄片前傳的第一集,就爆了個猛料。“最能體現日本如何一步步謀劃侵吞中國的《田中奏折》,此前日本一直單方面否認。這次編導團隊查詢了近20家日本圖書館和檔案館,最終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找到了時任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的會議記錄,它就是一個有力佐證。”《偉大的貢獻》總導演之一吳志勇介紹説,這份檔案是日本今年剛剛解密的,上面還寫著“極密”,此次在節目裏呈現,屬於全球獨家首次公開,“裏面有相當翔實的資料,包括對華政策綱領的討論稿,侵略滿蒙的政策,而且將受邀參會的滿蒙關東軍司令官歸為殖民地外務官員,也就是説,他們早在‘九·一八’前就已經把中國的滿蒙當作殖民地了。”

另一個獨家發現,是找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最早的英文版本。據第三集的分集導演穆同介紹,儘管此前一直傳言有這個版本,但史學界並沒有見到過,這次將是首次在電視上呈現原件。“我們先是到美國一所大學圖書館找,後來又聽説在台灣,經歷很多挫折,花費很多人力、物力,才找到1938年發表在上海一本英文刊物上的這個版本,與中文版相隔約四五個月。”穆同説,發現英文版本最大的意義在於,早在抗戰之初,毛澤東就點明“偉大的中國抗戰不僅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它讓世界看到了中國抗戰的決心和持久性。

據第四集的分集導演彭璐萌透露,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特使卡爾遜有關中國共産黨敵後抗日根據地分析的資料,也將首次在節目中公開,“卡爾遜在報告裏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應該資助共産黨’。”

質與品

用拍電影方式拍紀錄片

除了獨家解密多件歷史檔案“幹貨”外,《偉大的貢獻》在表現手法上也屢有突破,講述人石涼在演播室綜合運用虛擬植入特效,展示和解讀歷史檔案。片中,他能信手“拈來”一份原始文件,在熒屏上清晰放大呈現其中細節;為了探究趙尚志“木炮打賓州”的炮管中的玄奧,他現場拆解起大炮;他甚至還讓歷史影像中的坦克和美軍飛機直接開進演播室降落在身旁。

“國內外各種影視節目的呈現方式,已經抬高了觀眾的胃口,為了讓觀眾走近歷史,首先就得動員一切視聽手段留住觀眾。”呂軍説,這部片子首次嘗試用了電影的拍攝手法和製作標準。欄目組還嘗鮮運用了“歷史復現”手法,讓講述人重返歷史現場,走進“歷史上的那一天,那一幕”,帶觀眾一道“回”到抗戰現場。全片共有15處歷史復現情節,每處時長大約2分鐘。

“換帽子”是其中一處頗為感人的情節。“這是一個經典事件,以前很多影片也出現過,朱德在上面講話,成千上萬紅軍在下面換裝。其實真實場景不是這麼簡單,那天下著大雨,而且整個換裝過程也不順利。”據穆同介紹,1937年8月底,紅軍接受改編組建為八路軍,不過,許多紅軍戰士捨不得摘下帶有紅五星的八角帽,不願換上帶有青天白日徽的軍帽,“當時不少戰士有很強烈的抵觸情緒,認為是換上敵人的服裝。甚至一些挨過了艱難的長征、意志很堅定的人選擇了離開。”據他透露,為了復現歷史,劇組在雨中拍戲超過10個小時,“原本還想拍一些特寫,但拍到後來看他們實在凍得不行了,不忍心再拍了。”

總導演吳志勇透露,片中再現的大部分劇情沒有歷史影像,但有檔案和資料記載。復現的歷史場景百分之八十都不是關鍵性、轉折式大事件,而是通過展現最普通戰士的情緒和細節,讓今天的觀眾對歷史再次解讀。

系列片的執行製片人李丹介紹了這樣一處細節——“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有60名守軍拋棄所有牽掛,身上綁滿炸藥,澆上火油,匍匐前行到日軍陣地,跟日軍同歸於盡,用這種慘烈方式奪回了陣地,“今天沒人知道他們的名字,也沒辦法追溯他們的模樣,只知道他們做過一件守護國土的事情。我們想告訴年輕的觀眾,在那個年代,年輕人做出了那樣的選擇,其實他們的選擇正是民族的選擇。”

苦與累

年輕團隊經受精神洗禮

事實上,早在節目製作之初,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就是呂軍的“野心”。“《檔案》欄目以前的觀眾群以45歲以上男性觀眾為主,這次我們希望用血性告訴年輕觀眾不一樣的故事。”他説,不僅要告訴這些年輕人當年發生了什麼,還要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李丹看來,創作最難的正是既要保證歷史準確性,又要有故事性和細節。“單説腳本創作,就請專家們一遍遍打磨,每篇稿子都磨過四五稿,甚至十稿。而且,我們從來不選用孤例。”《偉大的貢獻》編導團隊是一支平均年齡二十六歲的年輕隊伍,不過,他們做歷史紀錄片都有好幾年經驗了,也都參與過此前兩個“偉大系列”的製作。

如今,心血之作就要播出了,呂軍對自己的團隊卻屢屢流露出歉意,“時間緊任務重,團隊賣足了力氣。高強度讓他們的身體極度疲憊,很多人都生病了。”其中“雨中換裝”一場戲可謂“損失慘重”。據穆同介紹,那場戲是在前不久北京下冰雹那天拍攝的,“頭天下午5點多就開始準備了,到夜裏1點多,灑水車灑到一半沒水了,夜裏快3點了又去加水,花了一個多小時。演員和主持人原本渾身都淋透了,重拍時還得再挨淋。從鏡頭裏看很多人都開始咳嗽、打噴嚏,拿著帽子一直在哆嗦,那不是演,真是凍出來的。”

此外,由於製作週期有限,夏天拍冬天的戲,也是家常便飯。“氣溫超過35℃,他們卻穿著棉服,又不能解開扣子,畫面呈現出來也就三五分鐘,實際上拍了整整一宿。”穆同説,當時許多成員都不同程度地中暑了。

“這些年輕人耳機裏循環播放的是《遊擊隊之歌》,是《大刀進行曲》,是《到敵人後方去》……抗戰精神首先打動了團隊裏的每一個年輕人,我們希望把這份感動和震顫,傳遞給更多年輕人。”呂軍説。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