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南海Ⅰ號”簡介

紀錄動態 央視網 2015年08月24日 18:43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1987年,沉睡南海海底840多年的南宋沉船被意外發現。

因為這條沉船,中國的考古專家們開始將探尋的問號由陸地轉向大海。

此後20年間,圍繞這艘沉船的發掘、打撈和保護,開創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的時代。

面對大海的沉默,考古專家們開始在中國綿長的海岸線上尋找星羅棋佈的沉船,中國歷史中一度鼎盛的海洋文明脈絡開始浮現。

發現20週年,“南海I號”仍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年代最古老、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沉船。

4月7日,交通部廣州打撈局、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開赴南海;今年7月,“南海I號”將浮出水面。

中國水下考古第一代人的光榮與夢想將從此開啟。

海不揚波自有瀾。“南海I號”所載的前世繁華與今生榮耀將在出水的一剎那揭曉。本報採訪大量與“南海I號”結緣的一線考古專家、關注“南海I號”的歷史學專家,率先帶您走入“南海I號”的前世今生。

在本特刊中,有令人感慨的故事,有對宋朝細節的回溯,更有對中國海洋文明興衰起落的無窮遐想。

水下考古新紀元

最後的囑託

俞偉超,中國歷史博物館已故老館長,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86年,他倡議並一手創建了中國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令俞偉超至死最為牽掛的,是沉沒于廣東南海海域的一艘南宋沉船。

1987年,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陽江海域意外發現一艘宋代商船,打撈出200多件珍貴瓷器。俞偉超夜不能寐,興奮地為這艘南宋沉船命名——“南海I號”:“這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它意味了一個開始。一直懸而未決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口的考古懸案很有可能在這艘船上找到蛛絲馬跡。”

2003年11月,在廣東治病的俞偉超得知廣東省將在陽江投資1·5億元建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又一次夜不能寐,強撐病體,寫下一篇千字短文“商船戰艦 東西輝映”。文中俞偉超將中國人把“南海I號”整體打撈並保存在水晶宮的創舉,堪比英國人為16世紀戰船瑪麗·露絲號修建水下考古博物館一事:“兩艘木船,一為商船,一為戰艦,一在東亞,一在西歐,東西輝映,是水下考古極為明亮的兩顆珍珠!”

海底探寶始自“南海I號”

1985年,英國人米歇爾·哈徹在南中國海域盜掘大批中國清康熙年間青花瓷器等珍貴文物,在荷蘭拍得約2000萬美元。國家文物局專門委派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馮先銘、耿寶昌到拍賣現場了解情況,這個“海盜式”人物給耿寶昌留下了深刻印象:“黃頭髮,赤紅臉,長得五大三粗,但説到南海的沉船分佈情況,他比我們自己還要熟悉”。

人類“水下考古”的歷史不過百年,而西方人早在15世紀就開始了“海底探寶”的遊戲。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技術進步,西方探寶者的目光才開始擴及東方。有人説,在西方探寶者的頻頻覬覦之下,中國的水下考古等於是“逼”生出來的。

1986年下半年,我國政府決定要開展水下考古工作,由俞偉超主持創建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時隔不到一年,南中國海上滿載珍貴瓷器的中世紀沉船“南海I號”被發現,震驚了世界。1987年,張威即被派往荷蘭學習沉船打撈和水下考古。“當時我國只有水下救撈機構,‘水下考古’幾乎是和‘南海I號’一起出現的一個名詞。”  

南中國海古沉船超2000艘?

 “英國人哈徹把南中國海的尋寶故事推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1999年,哈徹在南中國海打撈出了一艘大型清代沉船,被譽為“中國的泰坦尼克”的“泰興號”,盜寶者從沉船上打撈出多達100萬件德化青白瓷和牙白瓷。為了便於運輸和抬高價格,哈徹竟然猖獗地敲碎了60多萬件成色普通的瓷器,將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內戈爾拍賣行。此外,2005、2006年福建“碗礁1號”和“大練島”沉船遺址被當地漁民發現後,均不同程度遭到盜撈和破壞,等到國家水下考古隊介入發掘時,古船已是傷痕纍纍,文物也已散失不少。

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曾做過統計,南中國海古沉船應該超過2000艘。中國古船及其滿載的成萬件的外銷瓷一旦遇上海難,都將沉沒于南中國海,這裡也因此被稱作是“海底瓷都”。

2003年,為了配合打撈“南海I號”,“中國水下考古科研與培訓基地”落戶陽江。“南海I號”的整體打撈,被看成是中國水下考古躋身世界一流水平的標誌性事件。將文物連同沉船一起打撈上來,“南海I號”整個項目的費用近3億……面對這些紀錄,張威坦言:“作為目前我國發現的最具考古學價值的中世紀沉船,‘南海I號’的發現可謂生逢其時,趕上了我國水下考古事業飛速發展的時期,我們需要對大南海的水下考古樹立這樣一個標桿。”

踞守南海,中國水下考古的視野也開始放眼海外。1998年,德國人沃特法在印尼海域發現阿拉伯沉船“黑石號”,船上載有6萬餘件我國中晚唐時期的珍貴文物。“因其發現于印尼海域,我國無法參與其發掘和保護工作,這批珍貴文物最終以高昂的價格被新加坡人購得。”張威説,“目前,我國準備加入《保護水下文化遺産公約》,與有關國家共同保護、研究和開發那些我國遺失海外的眾多沉船。”  

水下考古第一個黃金時代

由中國考古專家、打撈局專家共同研發的“南海I號”整體打撈方案,讓有“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之稱的美國專家喬治巴斯讚不絕口。 然而,張威説:“出水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水下考古的難度一大半集中在後期保護上。”

2002年從“南海I號”出水的部分瓷器由於侵入瓷器釉面的鹽分結晶,撐破原有的光滑釉面,現已出現裂痕,出水瓷器將來如何保存?“南海I號”古船木質已經稀鬆,在水晶宮內如何保證拆掉沉箱後船體不散架?如果沉船上發掘出絲綢或其他古代貨物,出水後又該如何保存?

張威説,圍繞這些問題的破解,中國水下考古專家們將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上演一台臺好戲。一位考古專家這樣告訴記者:“針對如何保住兵馬俑身上的彩繪、避免敦煌壁畫風化等諸如此類難題的攻關,中國陸地考古一路崛起,發展到如今的世界先進水平。而伴隨著‘南海I號’及其文物的後期保護等問題研究的展開,中國水下考古也有望迎來第一個‘黃金時代’。”文物價值:3000億元寶藏?

文物收藏界廣泛流傳著“一艘船十個墓”的説法。中科院宋史專家陳智超告訴記者,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繁榮時期,被稱為“瓷之時代”。從已出土的情況看,“南海I號”集中了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係及龍泉窯等著名窯口的精美瓷器,所藏瓷器可達8萬件。

此前“南海I號”出水的一件精美文物拿到歐洲市場試拍,結果獲得了近百萬美元的試拍價。因此有人做出這樣的估算,“南海I號”上可能藏匿著接近3000億元的寶藏。

科研價值:破解宋代生活的線索

“南海I號”曾經出土一件7米長的鎏金腰帶,腰帶由四股八條金線編織而成,表面飾瓔珞紋,充滿異域風情。此外,“南海I號”出土了許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從棱角分明的酒壺到有著喇叭口的大瓷碗,具有濃郁的阿拉伯風情。“目前出水的大量瓷器大多來自北方,而非廣東本地瓷器,如果‘南海I號’確為廣州始發,這就印證了廣州早在宋代就是全國聞名的、直接面向海外訂貨的貿易集散地。”

宋代廣州的貿易集散地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除了福建、浙江,是否可能也會有河南、河北,甚至更遠地方運來的貨物?這些歷史學的疑問,都有望依靠“南海I號”的發掘得出結論。

陳智超還將關注點投向“南海I號”的造船技術上。宋元是中國歷史上造船技術大發展的高潮時期,宋船廣泛使用了指南針等航海技術,還發明了隔水艙,船體巨大還可以養豬、種菜。“但是宋代發達的造船沒有留下一張圖紙,‘南海I號’打撈出水後無疑為研究宋代造船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實物資料”。

“出航遠海的船是一種封閉的社會,人們會把那個年代最必需的生活用品帶上船,也就是説,‘南海I號’上未來出水的每一件文物、細節,都可能高度濃縮了當時的生活方式、貿易方式,提供陸地考古無從獲得的佐證。”原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黃景略這樣告訴記者。更有專家指出,隨著“南海I號”上諸多文物重見天日,極有可能為今天的世人展開一幅極為生動的宋人生活的“清明上河圖”。

歷史價值:印證廣東海洋文明

據了解,目前廣東省博物館所藏的國家一級文物的數量不過406件,而“南海I號”文物全部出水後,極有可能讓這一數字翻倍。有人甚至説,依託“南海I號”的水下考古是廣東一躍成為中國文物強省最直接、最有特色的路徑。

“據《漢書》記載,廣東早在漢代就有了通向世界的古港徐聞,唐宋時期,廣州有了全國最發達的海洋貿易,‘南海I號’的發現可視為一個必然。”

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認為,按照目前探摸階段的成果顯示,“南海I號”船頭朝向西南240度,極有可能是由廣州或徐聞出海駛向海外。“目前,泉州、寧波等地正在加緊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的世界文化遺産,而‘南海I號’則堪稱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重要實物例證,它與廣州城中的伊斯蘭教‘光塔’、清真先賢古墓等遺址可以連成一條線索,一同見證了廣東2000年來長盛不衰的海洋文明。”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