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邵君昱: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戰爭係博士、《甲午》英國史料助理
【胡導導讀:本文作者邵君昱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戰爭係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是晚清國家戰略轉型與海軍建設。去年春天邵博士經由張黎源介紹給我後,便加入到為《甲午》打工的海外洋員隊伍中。之前我只有在美國查找檔案資料的經歷, 感受到的是一個受人尊敬且時刻充滿驚喜的身心愉悅過程,卻不曾想大英帝國檔案館的資料…… 請看邵博士發來的在倫敦查資料的故事。】
在英國尋找19世紀中國海軍的資料是個大海撈針的過程。一方面你知道這些資料確實存在,另一方面又需要你從浩如煙海的庫存裏把它挖出來。既要腦力,更要體力。
在倫敦,關於19世紀中國海軍的資料主要保存在兩個地方:一個是格林尼治的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的圖書館(Caird Library),另一個是位於邱園(Kew Gardens)的國家檔案館(National Archives)。
在海事博物館找資料相對容易,因為這裡人少、庫存小、索引比較簡單。雖然這裡的資料相對缺乏系統性,但是由於資料不全是官方文件,時常有一包一捆的個人資料,裏頭不乏人情味兒的驚喜。比如,在北洋水師洋員池舍(Charles Cheshire)的包裹裏,夾著一張宣紙描的定遠號,在船尾的位置,池捨得子女們標注了一行小字:“老爸的船艙在此”(圖1)。還有,在另一位北洋水師洋員嘉格蒙(John Jackman)的包裹裏,有丁汝昌、薩鎮冰給嘉格蒙的任命狀(圖2),還有伊東祐亨發給北洋艦隊關於投降安排的電報(圖3),讓人牙根癢癢。
圖1
圖2
圖3
國家檔案館相對就沒有那麼容易了。一些常用的檔案會被數字化,方便查找。但是對於英國“主流”海軍史學者們來説,僅僅存在了三十來年的中國蒸汽海軍入不得法眼,至今大多仍然睡在故紙堆裏,躺了百八十年無人問津。回頭來説檔案本身。記得有個相聲段子説某君看書,書旁邊放了一本字典,字典旁邊放了一本怎樣查字典。找檔案的過程也大致如此。在國家檔案館,有兩個門類裏含有大清國海軍留學生信息,一個是外務部檔案(FO)一個是海軍部檔案(ADM)。外務部檔案是按照國別歸類的,找到中國檔,確定年月,窮盡之,多少總會有點收穫。
海軍部檔案就不一樣了。作為一支歷史悠久,稱霸全球的海軍,英國海軍部檔案太豐富了。分門別類,事無巨細,查找難度很大。記得第一次去國家檔案館的時候,管理員用了聲名狼藉(notorious)四個字形容海軍部檔案。但是,他説出這四個字的時候,表情是自豪的。
海軍部檔案有三層,第一層叫索引(index),光是這個索引就整整一面墻。第二層叫摘要(digest),是一份流水賬,主要講何時、何地、發生了什麼(圖4)。第三層才是原始檔案,這一層檔案大多未經整理,雜亂無序。甚至很多原件已經被銷毀,只留一張卡片,證明它曾經存在。即便是那些沒被銷毀的,一個檔案號代表一個大紙箱,裏面能找出什麼來多半憑運氣。但想要真正有價值的資料,必須從這裡下手不可。
圖4
查檔案是可以請專業人士代勞的。但是,專業人士是以每15分鐘為一個單位計費,每15分鐘收費25英鎊。休想!
且不説那個像買彩票一樣連蒙帶猜的調檔過程,單是拿到檔案之後,閱讀就要費一番心思。文件開箱以後大概是若干份(圖5)所示的文檔。19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海軍部還沒有打字機,文件材料全靠手寫。認字成了看檔案的第一個障礙。這給人一種很強的挫敗感:“這個字念什麼”這句從小學三年級起就沒再説過的話,現在每一隔兩行就出現一次(圖6)。
圖5
圖6
好在19世紀最後的那幾個十年,英國海軍部的筆貼式就那麼五六個人,花一段時間熟悉他們的字體之後,事情就會變得簡單一些。但是有的材料仍然讓人頭暈眼花。比如這150年前的複寫紙(圖7)。
圖7
説起字體,中文筆跡能看出人的性格,英文也不例外。一份1886年中的卷宗裏有一份北洋水師英國教頭瑯威理(William M. Lang)發自定遠號的手書,看他的字體就知道,他是個極其認真的人。“就怕瑯副將”這句話應當不是訛傳(圖8)。
圖8
一番耐心尋找之後,總是會有所收穫的。比如,這份1877年,中國的第一批海軍留學生抵達英國,格林尼治從來沒有接受過如此之多的外國學生。情急之下,海軍部專門出臺了一份關於外國留學生的管理規定(圖9)。這份文件的出臺是相當倉皇的;同時,皇家海軍學校剛剛遷到格林尼治,管理還沒有納入正軌。請注意文件由右上角的紅字“格林尼治醫院”——格林尼治海軍學校仍在沿用校園的舊稱。很可能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嚴復等第一批海軍留學生沒有留下成績單等詳細的學習情況。通過交叉比對可以發現,嚴復等人的成績單曾經由英國外務部抄送給中國使館,但是原件已經查無下落。
圖9
最讓人興奮的發現當屬這份推薦信(圖10)。1877年到達英國的第一批海軍留學生之中,英方只答應接受6名進入格林尼治。日意格和李鳳苞給英方寫了一封推薦信。信中説,我們推薦9人,請按信上順序錄取。信中包含了這些海軍學生的抵達英國之前學習、服役的情況,以及德雷賽等洋教習對他們的評語。
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