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胡勁草 《甲午》總編導
9、我的《甲午》兄弟姐妹
重新翻看五集節目文稿,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解説的背後,我好像都能看到它們從何處一步一步走來,它們的背後是多少學者曾經的努力,是今天《甲午》團隊中許許多多兄弟姐妹們這一年多的身影——
大清國派出的第一位使臣斌椿的故事來自鐘叔河先生的《走向世界叢書》,鍾先生的這套書伴隨我從留美幼童故事走到甲午故事,只是沒想到這次還能找到到斌椿的照片;
大清國第一個外交使團——美國人蒲安臣的故事我在留美幼童故事中講述過,2002年我們在美國國會圖書館找到蒲安臣的照片,隨便拍,隨便用。那時候數碼相機剛剛開始使用,影像的獲取還主要靠攝像機,費半天勁在圖書館對著一張照片推拉搖移,結果時隔十載,高清介質下當年攝像機拍攝的影像沒法使用。請求我臺駐美國記者站同事幫助。華盛頓站的謝晨光曾經參與過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的拍攝,練就了閱讀林徽因天書手稿的本領,小謝前往美國國會圖書館重新獲取蒲安臣照片,去後告訴我,2014年,美國國會圖書館依舊,資料隨便用,不收費,因為納稅人交的錢養活他們。
謝晨光和攝像付鵬在美國安納波利斯海校
在華盛頓工作的王曉平先生的太太是留美幼童後裔,曉平自告奮勇幫助我們在美國查找資料。
美國小夥馬吉芬的故事來自海軍史研究會會員張黎源翻譯的《他參加了大東溝海戰》;而馬吉芬的影像獲取同樣由謝晨光和華盛頓記者站攝像付鵬完成。他們出色完成了馬吉芬故居的影像拍攝,並令人驚喜地發掘出馬吉芬學生的作業。馬吉芬在1894年參加了黃海海戰身負重傷後離開中國,這是這位年輕人來到中國十年後第一次回國,在他拖著受傷的身體漂洋過海的行李中居然帶著他的學生的作業,想來令人慨然淚下……
中日兩國學生在法國造船造機學校合影的故事,照片來自陳悅老師提供的日本《海軍》史系列叢書,我盯著那些亞洲面孔的學生知道裏面一定有故事。當圖片的文字説明被翻譯出來後,故事也就誕生了,15人的合影照片中,居然10名學生來自中國和日本。《甲午》組的“日語小組”成員分佈在日本各地,生活在東京的至今未曾謀面的薄濤姑娘,總是在瞬間回答我們用手機翻拍過去的有關日本史料的問題,同時不斷被我們打發到東京的國會圖書館去查找文獻資料,和攝製組成員無縫隙地親密工作“在一起”。(看薄濤寫的幕後故事《在日本查資料》)
中日兩國留法學生合影
東京的薄濤
日本特務關文炳的故事,我在戚其章先生的書中讀到這個故事的線索,幾番核查,由吉辰查得關文炳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之時赴山東半島考察後寫成的《關於威海衛及榮成灣之意見書》出自《對支回顧錄》,於是請在東京大學正在寫博士論文的溫靜姑娘從東大圖書館複印了《對支回顧錄》,由於成書較早,估計屬於日語的古文,在華僑大學任教同時專門負責國家級引進翻譯日本高精尖學術著作的胡連成老師(也是我們赴日拍攝的翻譯,胡老師故事過於精彩,單寫。)提供了精彩的文言文翻譯,就是片中呈現的那段日本特務日記——“此行恰值嚴寒之際,積雪結冰,步行不易。而所謂軍事偵察者,路旁一草一木亦須用心,一路戰戰兢兢,裹身於中國商人之服,實地調查兵備、地形、交通、港灣之性能、産業之狀態等。其千辛萬苦之狀,非筆舌所能盡。”
溫靜在協助老王翻拍東大資料
抵達東京後我們發現,胡連成老師(右邊中間)不僅承擔了日文翻譯工作
1891年北洋海軍訪日是《甲午》第四集中一個重要故事,當時還在北海道大學國際媒體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的武偉宸同學經錢鋼老師推薦進入“甲午”的日語小組 ,偉宸在日本留學七年,已經全面獲得日本學者的治學風格,他為我們梳理和翻譯了當年日本媒體關於北洋海軍此次出訪的媒體報道,併發來報紙影像,文檔縝密嚴謹。今年五月,偉宸同學學成畢業回到北京後,乾脆就駐紮進我們後期劇組,將我們五集節目的解説詞中涉及到每一句和日本相關的史實,一一進行原文核查修訂,功勳相當卓著。偉宸同學赴日留學七年,四年未曾回國,邁進我們機房的瞬間,我們以為來了位日本友人。而我們《甲午》組對偉宸同學的貢獻則是讓他通過和我們在一起工作短短幾個星期時間,變得儼然和從來沒有出過國的土包子一樣,我們語重心長地告訴偉宸,如果想實現他的在中國做調查記者的夢想,本地化很重要。
左一是偉宸,看得出他會説日語嗎?
説到1891北洋海軍訪日,吉辰同學推薦了大量中國和日本學者寫的論文,一篇題為《北洋艦隊訪日再檢討》的文中引用的《申報》文章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論日本邀我兵船赴東瀛》,仿佛讀到了120年前的社論。這才有了片中我們反復嘗試做的“不要太花哨”的《申報》動漫故事。
《申報》動漫
幕府“千歲丸”的故事來自馮天瑜所著《“千歲丸”上海行》。“鹹臨丸”赴美故事我們發現已經有美國人寫了一本書,一本書中可能就用一兩句話,性價比如此低的任務派發給了在美國的于葵姐姐,劇組要求她必須津津有味地閱讀完此書,劃出她覺得精彩絕倫的話,我們要從中挑選兩句。呵呵,于葵姐姐這一年沒少讀書,知識大大地獲得。
于葵姐姐被派到舊金山尋找鹹臨丸登陸100年紀念碑,存照留念。
在英國倫敦大學戰爭係攻讀博士學位的邵君昱落入我們手中,開始不斷被派往倫敦國家檔案館。我此前只有在美國各博物館、圖書館、大學、城市歷史檔案館查詢拍攝史料的經歷,都相當愉快,因此推斷英國也是如此,一次一次向邵博士派發各種查詢任務,等到我們攝製組去往英國,來到倫敦國家檔案館才知道,我們 要使用的檔案全都沒有整理,邵博士愣是從那一時段海量的英國外交部和大清國之間往來信函檔案中,一點一點發掘出有關大清海軍留學生的新史料。(敬請繼續期待邵博士正在撰寫的幕後故事)
邵博士和他的會説流利日語的意大利籍太太是法國空軍的導師Alessio Patalano
除了這些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團隊成員,我們攝製組還有一位網絡強人編導靜雅姐姐。靜雅安靜地坐在她的小屋中,就可以上天入地地翻騰出我們需要的各種東西,(請看靜雅寫的幕後故事)。另外,我們需要請教專家,聯絡採訪對象時,靜雅總是可以用她甜美的聲音(感性)和娓娓的短信(理性)讓我們的外聯工作如沐春風。
靜雅姐姐的休息就是練功
我們經常想念做聲音的小王同學,他是學新聞的,但是在判斷出這個專業前途不夠樂觀後,斷然下手自學音頻工作,啃下幾本專業書籍後,斷然來到機房實習,被委以《甲午》音頻的第一步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在我們表達離不開他後,斷然返校寫畢業論文了,中途斷然回來支援我們三天,又斷然返校,此後,就斷然再也不搭理在微信群中鼓噪的我們了。斷然的小王同學,有出息!
(我決定把小王同學挪出我們的後期劇組微信群,小王同學需要安靜地向前走了。)
後立著為小王同學,正在配音中。
我們經常想念斷然離開我們的小王同學。
哈哈,還有《甲午》組可愛的助編們!本科應屆畢業生小雯,邊實習,邊選定《甲午》撰寫她的畢業論文,她抱著事先“準備好”的一堆“大”問題來採訪我,我一看,頭皮發麻,太難回答了——“你如何處理甲午故事中有關中日關係的話題?和其它同類節目相比,你會有什麼創新?”等等,小雯也紅著臉説,是啊,我也覺得好難寫。我故作深沉地説,小雯,這些問題我即使回答了,也是我的答案,你有沒有想過寫寫你自己的收穫?你來到《甲午》劇組這兩個月的時間中,你之前知道的“甲午”是什麼?你每天在這裡,和我們一塊看片子,聽大家討論,特別是組裏還有和你一樣年輕的同學,你們討論過看節目的想法嗎?小雯説,有的有的有的。她回到學校,説是輕鬆寫了她在劇組兩個月自己的感想和收穫。我知道,這回小雯寫的一定是發自她自己內心的。
小雯在工作
居然能出現一位學理工科的實習生。小陳同學的出現,讓後期剪輯機房的姑娘們著實興奮,後來一直興奮著,天天興奮著,因為,因為他和她們不一樣唄。 小陳同學五月份來到劇組,我們的工作開始收尾,剛來時,我請他看我們的片頭,看完後,得到小陳同學大大誇獎,他的誇獎讓我覺得很有分量,因為他後面的一段補充陳述,小陳説我特別喜歡看戰爭節目,我看了軍事頻道播出的所有世紀戰爭⋯⋯。 人家不是瞎誇,有理有據,所以有分量。小陳是寫完畢業論文來的,就是不想在學校浪費畢業前寶貴的時間。一個月後,節目快要播出前,小陳同學認真地對我説,我要寫一篇影評,這可不是我佈置的作業,主動寫的。之後小陳每天捧著電腦,打開節目五集臺本,節目播出前在微信群中發了一篇長長的影評,我看完後,回復了兩個字,“驚艷!”。
快被倆姑娘搞死的小陳同學
小雯和小陳加入後,何潔成為師傅。小雯到來後,我聽何潔對她循循善誘地講解甲午歷史,指導她閱讀書目,現身説法,“你看我一開始時什麼也不懂⋯⋯”相當有感染力。看著她的成長,甚感欣慰。何潔是傳媒大學學習紀錄片的研究生,最早加入《甲午》團隊。因為管理素材資料,被各個機房呼來喚去,但這也沒把自己搞瘦下去。何潔和她的團隊工作之餘,每天還為大家提供水果下午茶,讓日後出遊日本的大田唸唸不忘。何潔也將碩士論文鎖定《甲午》,研究生就是研究生,課題高大上。只不過她的課題方向和我説了多少遍了我也總是記不住,很洋氣的那種,對了,新歷史主義。 我充滿期待地對何潔説,好好寫,期待著你把我們寫成新歷史主義!
師徒合影
誘人的水果下午茶
……
所有的所有的甲午組成員或長或短地在一起生活了一年零六個月。
《甲午》六月底在新聞頻道首播的那個星期,剪輯師大田第一次赴日本旅遊,他在原計劃的行程外專門安排前往偏僻的岡山,要親手去摸一摸他已經在剪輯臺上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鎮遠鐵錨。之後,他在朋友圈中寫到,“本想半天時間就夠,沒想到用了一天時間,計劃打亂了,不過沒有關係,摸到他的那一刻,值!”(請看大田寫的幕後故事)
讀罷,我心頭一熱。我可愛的的甲午兄弟姐妹們!
大田和岡山的鎮遠鐵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