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胡勁草: 我和《甲午》(二)

《甲午》幕後 央視網 2015年08月14日 10:58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胡勁草  《甲午》總編導

6、堆積如山的史料

八月底完成日本拍攝後,最主要的外拍內容基本完成。故事線索、影像素材、尚待翻譯的英文、日文史料已經堆積成山,遍佈各地的研究小組成員愈戰愈勇,外延還在不斷擴大。 當你進入到史料的汪洋大海中,會發現它們環環相扣,一直連著你在今天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這就是歷史的魅力。不過那一刻,全然無暇欣賞那茫茫沒有盡頭的風光了。中日近代化對比,一座山一樣體量的話題,要用區區五集紀錄片來承載 。

整理材料,看到一段精彩史料,腦子裏會突然想起曾經從什麼途徑獲取的另一段有價值的信息,卻茫然不知它如今活在何方??  內心開始疲憊惶恐,那時候知道“熊瞎子掰苞米”是什麼感覺了。 我連忙停下腳步,重新打開從去年一月份開始和幾位重要史料助手的全部來往郵件,重新撿起一路走來散落滿地的金燦燦的苞米。去年深秋,我宣佈鳴金收兵,先保住勝利果實吧。接下去要做的是將已獲取的海量信息篩選、考證和考慮用什麼樣的電視語言把它們呈現出去。 

該粗剪片子了。去年秋天,《甲午》的後期製作團隊組建成立,主力剪輯師有兩位,一位是此前專門剪電視劇的80後小夥子大田,一位是有著彩色頭髮的90後姑娘費費。 同祥林嫂一般,我再次把那些曾經的故事、那些胸臆給每個新人抒發一遍,我希望,攝製組的每個成員都能和這個故事有血有肉地連在一起。

結果,他們有血有肉地和《甲午》一同生活了6 - 9個月。

第一次和費費見面還留下一張照片(現場惡補陳悅老師的《北洋海軍艦船志》)

第一次和費費見面還留下一張照片(現場惡補陳悅老師的《北洋海軍艦船志》)

有一陣子大田每天騎自行車來工作

有一陣子大田每天騎自行車來工作

7、講故事

在後期製作團隊開始熟悉拍攝素材,根據提綱往時間線上粗搭影像時,撰稿小組成立了。

《甲午》有一個“碼字小組”微信群,該小組成員負責節目的文字撰寫工作。從去年11月開始到春節,文字經由三名主力隊員流水作業,完成第一稿撰寫。我自己歷經節目策劃拍攝全過程,對節目的所有影像素材、外拍素材最熟悉,加上已經經歷了近一年對這個話題的反復揣摩,義不容辭承擔了五集片子第一棒的寫作任務。

我把過去大半年時間從各處蒐羅在五個筐子裏的“寶貝”嘩啦啦倒了一地,一一端詳打量、依然可人的,留下,碰到我喜新厭舊的,扔出去,捨不得的,又撿回來,再考證一下出身,也許換個筐它們就找到各自的歸屬了。像美國小夥馬吉芬的故事,見人我就眉飛色舞講一遍,然後推薦張黎源翻譯的書,然後就等待著有人寫成電視劇。這個動人也感人的故事被我四處挪放,目的是為了讓它在《甲午》中承擔重任。你會發現,每個留在筐中的素材就是一段現成的故事立在你眼前。

當然,説得輕巧。《甲午》的寫作是一個痛苦漫長,處處充滿挑戰的創作過程。

面前站立的那一個個故事好像個個昂著小臉要挑戰什麼。這裡有我們從小到大已經熟悉的有關那場戰爭的敘述模式,有關於一個古老帝國的尊嚴和驕傲,有關於中國和日本,中國和世界近代關係的講述方式。 

那場關於“遺忘”和“牢記”的爭議隨著節目製作過程的推進不斷刺痛內心。

節目中能夠有大量甲午影像出現,來自日本戰時攝影師,節目中使用的大量關於戰爭雙方的數據,來自日本的史料記載,這些史料可以輕易從網上獲取。海軍史研究會會長陳悅説,如果沒有日本史料,我的研究無法進行。而最刺激中國人的恐怕是那些遍及日本島國的日本士兵墓碑,上面除了清楚地刻著死亡者的姓名籍貫,碑文中不斷出現中國的地名:金州、花園口、旅順、大連、威海衛⋯⋯那是他們亡故的地方。

 

       日本攝影師小川一真使用的拍攝器材。他曾經隨同日本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來中國拍攝了大量古建築照片。

遍及日本的軍人墓地,在舊大津陸軍墓地發現清軍戰俘墓碑

遍及日本的軍人墓地,在舊大津陸軍墓地發現清軍戰俘墓碑

“遺忘”和“牢記”的討論並沒有就此結束。 在日本拍攝的18天中,所有日本學者對於我們問到的有關今天普通日本人是否關注甲午戰爭的問題都給予了異口同聲的回答。但是,有一幕場景出現了,研究日本教育史的犬塚孝明教授接受我們採訪大約兩個小時,和我們一同回憶即便對他來説也很久遠的那些有關明治初年日本“國家”、“國民”概念的形成過程,日本天皇制度的形成,在探討到那場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場大規模對外戰爭,對日本整個近代史意味著什麼時,他像忽然意識到什麼似的,和身邊的日本朋友悵然説到,日本人對日俄戰爭更關心,日清戰爭好像被藏起來了, 日本人還是把它忘了。他的朋友説,這是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啊⋯⋯  是的,恰是甲午戰爭,這場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對外侵略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徹底走上靠強兵來富國的軍國主義道路,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對外侵略歷程,直到1945年二戰失敗。這也正是我們在紀念世界反法勝利70週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播出《甲午》的意義所在。

記得我最終趕在2015年春節前一週將最後一集文稿發給負責第二棒工作的江舒遠時,那個開心舒坦,好像節目完成了一樣。(殊不知,最大的打擊恰恰是在春節過後。電視節目,當影像和文字不能合二為一時,原本文字獨立閱讀時的魅力也會蕩然無存,好在我們還有以編導張靜雅和仲偉寧組成的第二文字研討小組,我們又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對五集文稿進行了“二次革命”,此處暫略去。)

中文系畢業,曾經在報社工作過的江舒遠承擔文稿第二棒工作。我移交的稿子上,隔三差五標識著,“舒遠,這事你再查查。”“舒遠,這個靠譜嗎?”還有那些我寫著“舒遠,接下來這段就是這個這個意思,麻煩你承上啟下一下。”説自己是歷史控+資料控的江舒遠同志,呵呵,這回被《甲午》給控了。從我這裡放出去衣衫襤褸的孩子,離開舒遠那裏已經人模人樣了。

接過第三棒的張小琴是大學副教授,常年做主持人,卻酷愛文字工作,中文系畢業的她曾在雜誌社做過編輯,對文字的精準敏銳深入骨髓,我寫作時經常會隨著激情寫下不讓人喘氣的大長句子,心裏想著,反正後面有小琴呢。小琴撰寫的馬關談判一節,成為《甲午》中我深愛的段落之一。

當文稿最終回到我這裡時,我總是嘆服那些經她們的妙筆而生出的朵朵鮮花。

“古老的中國猶如一個耳聾眼瞎的懵懂老者,而即將與他進行搏擊的對手,卻處心積慮,耳聰目明。”

“來自中日兩國的留學生,漂洋過海,在歐洲相遇。此刻,他們是同窗,是學友,在異國並肩而坐,並肩而立,為著同樣的使命,學成畢業,為自己國家的海防效力。他們何曾預料,有一天,同懷海軍夢的兩國青年,會在同一片海域列陣相向,相搏殺。”

8、我拿什麼編你

2004年《幼童》播出時,《新聞調查》製片人張潔對我説,“你這部片子就三個畫面,一列火車在那裏晃晃晃,幾張照片,幾個採訪。”張潔説這話其實是在誇節目呢,呵呵,我翻譯過來就是,有了好的故事,那些簡潔的影像照樣打動人。現在,我需要鼓勵我的剪輯師們,讓他們對那些“枯燥”的歷史照片,翻拍的舊報紙,殘破的手稿産生興趣,能夠充滿自信地讓它們大大方方在屏幕上做長久的停留,而無須擔心是否太單調。我們一起對那些來自《故宮》、《頤和園》中的四季美景和攝製組從各地拍攝的原本不知做何用途的寫意影像討論、幻想,最終,它們會在《甲午》中鎖定自己應該的去處。  歷史題材節目的剪輯是對編導和剪輯師想象力的極大挑戰,很多時候,你知道一句抽象的話可能編什麼都行的時候,你內心反而會去不斷想象那個標準答案。

持續了很長時間的一個後期工作場景,我和大田。

持續了很長時間的一個後期工作場景,我和大田。

費費工作中

費費工作中

剪輯師費費在今年四月的朋友圈中寫下這麼一段文字:第八個月,從初稿搭完經常捂臉逃避“不看不看”到某晚坐下來啃著杏仁突然被片子內容吸引⋯⋯

臨近結束,《甲午》組的每一位成員對文字和畫面耳熟能詳,《甲午》的微信群中,到晚期病入膏肓時,已經無典不成句,我蒐集了點——

“歷時16個月,耗費幾十口人和十幾個蛋糕編成的紀錄片,被送上了播出線。”

“及其肥而知其致肥之由,是胖子也。

乃或及其肥而尤不知其致肥之由,是死胖子也。”

漫長的後期剪輯不知何時是盡頭,吃飯中的娛樂。

漫長的後期剪輯不知何時是盡頭,吃飯中的娛樂。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