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美國的紀錄片專家寫過這樣的話,“老練的紀錄片人正在關注著紀錄片的製作方法、風格傳統、發行模式的變化,直接面對觀眾消費,低預算影片製作甚至交互式紀錄片受到歡迎。”紀錄片的製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把紀錄片從一種藝術類型宣傳類型,變成了文化工業,其突出特徵是娛樂化。這就構成了當今紀錄片的三個主要類型:
第一是商業紀錄片。這是目前規模最大、市場影響力最強的一種類型。這是紀錄片的主流,主要特徵是面向大眾市場,其生産模式是工業化、標準化、操縱模式,工藝流程非常規範,其表達不是藝術個性,而是商業市場,其資金來源往往是媒介工業集團,是製片人紀錄片。換句話説,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所起的作用,是完成一個計劃,而不是展示他的藝術個性。所以我寧願稱這樣的紀錄片叫製作,而不是創作,因為對於導演發揮得餘地很小。
第二是獨立紀錄片,也可以稱作藝術紀錄片。它是紀錄片美學的第一集團,所有關於紀錄片的理論發展,電影史,或者重要的電影討論都是以獨立電影作為討論的樣本,因為在美學上更豐富一些,生産模式是個人化、個性化,沒有穩定的操作模式,其表達訴求不是商業市場,而是藝術表達,其資金居多是個人投資或基金會,典型的導演紀錄片,如懷斯曼、梅索斯、莫裏斯等,這就是十年來中國紀錄片學習的榜樣和導師。這樣的人在美國也是邊緣化的,也不是主流的,也沒有市場。但是,他們的收入主要來自於錄像帶和DVD版權。
第三是教育紀錄片。教育紀錄片在很長的時間裏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各種文化機構或社會機構,採用紀錄片作為一種教育手段。中國講電教,很多單位都有電教室,這樣的紀錄片是面向分眾人群,它的生産模式依然是工業化,標準化、操作模式,工藝流程比較規範,其表達訴求是公眾教育,其資金往往來自於基金會、學校、文化機構等非營利機構,這種機構在中國目前少。但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製片人紀錄片。
目前在國際紀錄片領域,獨立紀錄片的商業化趨勢呈現出非常強勁的勢頭。美國一個批評家這麼説,“在表達變成類型,又由類型變成程式時,隨著商業化改造將一度個性化作品的鮮活精神和人性擠壓乾凈,觀眾的不安隨之而生,對真實的渴望,對超越團體製作作品的嚮往驅動著市場的需求,一個新的循環開始了”。正像我們今天看到的國家地理和Discovery的節目都很好看,但是長的都一樣,這樣的作品,在一定的程度下受到了一部分觀眾的質疑,因為藝術個性明顯減弱,甚至沒有。觀眾渴望重新找到一種個性,但這種個性不是原來的懷斯曼電影,這就是大家熟知的麥克·摩爾,他的紀錄片幾乎每一部都是社會熱點,每一部都引起巨大的社會轟動,尤其是以《華氏9.11》既在歐洲最重要的嘎納電影節上獲獎,又是美國紀錄片票房的絕對冠軍,一部紀錄片一百多萬的投資,能賣到1.19億美元。
還有個代表是埃羅爾·莫瑞斯,他成了所有討論新時代電影特徵的一個代表,同時,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細細的藍線》這部電影讓美國沉冤11年的錯案得到了重新的宣判,而他的視聽感官效果非常好。他拍完全是好萊塢的手段拍攝的一部發生在11年前的案件,所以不用去討論能不能真實再現,這早就不需要討論了,我們討論的是如何把真實再現做好,如何做的恰當、準確。一方面具有非常強的個性,另一方面又有非常好的市場,所以我想,對於紀錄片來講,商業和藝術的結合併非不可能,我們看《帝企鵝日記》和《遷徙的鳥》,看《華氏9.11》在這些作品中,藝術與商業達到了完美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