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15年4月17日,在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開幕式上,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與北京國際紀實影像創意産業基地聯合發佈《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5》。課題組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教授對2014年度紀錄片行業進行盤點。
《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紀錄片擁抱“衛星年”,北京紀實頻道、上海紀實頻道上星播出,與央視紀錄頻道一起構成三家衛視紀錄片傳播平臺。長期困擾中國紀錄片的傳播瓶頸豁然開朗,細分化、品牌化成為紀錄片頻道必須直面的課題。從2011年創立以來,央視紀錄頻道已然構建了高品質、國際化的品牌形象;上海紀實頻道攜帶豐厚的市場經驗和品牌積澱,啟動國際化、産業化之路;北京紀實頻道與北京國際紀實影像創意産業基地、新紀實(北京)傳媒投資有限公司率先破局,蓄勢待發。
據課題組調查顯示,2014年中國紀錄片行業年度生産總投入約19億元,總收入約30億元。與2013年相比,發展速度為33%。全國電視臺紀錄片總投入為13.04億元,佔行業年度總投入的68%;民營公司總投入為4.11億元,佔整個行業年度投入的22%。
2014年,金融開始與紀錄片握手,資本市場對紀錄片未來的信心在攀升
這一年,三多堂傳媒登陸新三板,打造“中國紀錄片第一股”,雖然暫時沒有面向社會募資,但已打通了和資本市場的對接通道。2014年3月和11月,兩支紀錄片基金先後誕生。3月18日,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和北京中視文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發起成立“北回歸線紀錄片天使基金”,啟動資金1000萬,具體項目再單獨招募;11月28日,“中尚雷禾紀錄片創作基金”正式設立,資金規模已達1億。
資本融入在加速,産業系統也再次升級
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Ⅱ在央視綜合頻道、紀錄頻道播出,毫無懸念地再次掀起狂瀾,又一次製造了傳媒文化現象。《舌尖》Ⅱ為中國紀錄片創立了第一個品牌,並成功地把文化影響轉換為市場效益:《舌尖》的綜合收益已經超過5億,將紀錄片産業鏈從傳統的廣告、音像、圖書等拓展到電商銷售、電影,甚至拉動了相關行業的股票價格。在中國紀錄片産業探路之際,《舌尖》Ⅱ留下一座含義豐富的路標。同時,《五大道》《瓷路》《大黃山》等一批精品相繼亮相。
2014年,“中國夢”紀錄片開始發力,《百年潮,中國夢》《中國夢,中國路》等一批作品播出,全媒體、真人秀成為紀錄片發展新趨勢。
電影市場成長迅速,紀錄電影羞愧難當
中國電影市場成長迅速,2014年票房直指300億。然而,票房不到兩千萬的紀錄電影實在貢獻甚微,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儘管《爸爸去哪兒》披著紀錄電影的頭巾掙了7億元,實在不過是一場電視真人秀的另一版本而已。2014年以大型真人秀《超級男聲》為題材的紀錄電影《我就是我》向影院衝擊,採用商業電影宣發策略,並且前期眾籌就獲得500萬元票房,卻最終止步于670萬門檻。相比之下,韓國超過500萬觀眾觀看一部小製作紀錄電影《親愛的,別過河》,影片票房超過2億元人民幣。中國紀錄電影路還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