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乙未年清明卯時,近四百位世界各地的孔子後裔早早地來到了曲阜孔林“萬古長春”坊前,他們身著黑色的家族傳統服裝,佩戴金色徽章,為一年一度的家祭大合影細心準備著。上午8點30分,《孔子》紀錄片攝製組的鏡頭對準了排列整齊的孔子後裔們。
鏡頭裏的孔子家祭
“感謝來自天南地北的孔氏後裔,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攝製組與大家一起,記錄下這歷史的一刻。”《孔子》紀錄片總製片人、總導演閆東,站在合影的人群前,向孔子後裔表達了誠摯的敬意。
“這次家祭讓世界各地的孔子後裔齊聚祖林,表達對祖先的追思。”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副秘書長孔德銘告訴記者,《孔子》紀錄片的拍攝對世界範圍內深化孔子思想傳播、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孔子家祭這一組鏡頭,是《孔子》紀錄片拍攝的高潮部分。由央視和英國BBC聯合組成的中外攝製組,于去年9月28日孔子誕辰2565年那天正式開機,作為重頭戲的公祭被記錄到影片鏡頭中。
在孔子後裔的大合影結束後,三孔禮儀人員吹響了禮樂。在古典的樂聲中,近四百位孔子後裔按地域組成隊伍,緩緩走進孔林,依次在孔子墓前鞠躬行禮,以示對先祖的懷念。
在家祭現場,按照歷史記載的墓祭程序,每位孔子後裔一絲不茍的對孔子、二世祖、遠代諸祖與中興祖進行祭奠。
五湖四海的孔子傳承
“為了這次拍攝,我們提前兩天就來到曲阜,在參與祭奠的過程中,大家都能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親二字,真正的體會到了尋根問祖的含義。”從日本專程趕來的孔子76代孫女孔佩群,目前在日本栃木縣足利學校從事《論語》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她看來,無論身處何方,割捨不下的是血脈與內心中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
今年10歲的孔令哲五歲開始來曲阜,今年已經是第五次參與孔子家祭了。每年清明節,父親孔祥東都會帶他到曲阜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了解聖人事跡。孔祥東告訴記者,“我們文化的根不能斷掉,在家祭活動中可以讓孩子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更好的理解傳統文化中忠信禮義的概念。”
在家祭的人群中,金髮碧眼的孔垂旭引人注目,他雖然是中英混血兒,卻是世界孔子後裔聯誼總會會長、孔子嫡系後裔孔德墉的孫子。他也不是第一次來曲阜了,每年到曲阜祭祀先祖是他們家的固定儀式。“雖然我只能説幾句中文,但每一次祭祀都是刻骨銘心的經歷,祭祀先祖讓我感受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浸潤。”通過父親的翻譯,孔垂旭説出了參加家祭的內心感言。
世界面前的孔子形象
《孔子》紀錄片總導演閆東介紹説:“我們要表達真實的孔子,展示今天中國人心目中的孔子精神與形象,用當下視角反映歷史。我們將通過這部影片,真實再現那位大家最熟悉的陌生人——孔子”。他表示,孔子的思想精髓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精神財富,攝製組將把紀錄片《孔子》國際版第一時間推向國際,這也是一種全新傳播思路的勇敢嘗試。
《孔子》紀錄片由大眾報業集團聯合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品,並聘請了英國雄獅集團參與國際版的攝製,6+2國內國際兩個版本的推出,也是力求影片國際化和全球影響。該片重點在山東拍攝,因此得到山東省政府、省委宣傳部、大眾報業集團、山東廣播電視總臺等單位的全力支持,而孔子故里的濟寧市和曲阜市對該片拍攝也是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協調小組,全力配合攝製組工作。
作為孔子後裔的曲阜文物局局長孔徳平認為,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廟孔府孔林是孔子後裔尋根祭祖、傳承儒家思想的精神寄託,做好展現孔子思想精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文章,是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此次《孔子》紀錄片開展跨國合作,對於凝聚民族精神、弘揚核心價值、支撐中國夢的建設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感受到溫暖的英方導演
《孔子》紀錄片英方攝製團隊3月13日就抵達了北京,隨即前往山東開始了第三階段的拍攝。英方導演雨果曾執導過多部中國主題的紀錄片,對於此次拍攝非常激動,他説,能製作這樣一部精彩的影片,把兩千多年前的偉人帶到觀眾面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攝像師布蘭登也曾多次來中國拍攝,他表示,相比於以往的拍攝,此次《孔子》劇組分工明確,在工作中他驚喜地捕捉到許多感人的細節,雖然拍攝很辛苦,但是此行十分愉快。
在英方攝製工作人員看來,孔子家祭讓他們感覺到非常震撼。即使經過了兩千多年後,通過家祭人們依然可以歡聚一堂,兄弟相稱,這讓攝製人員很容易從中感受到溫暖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