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紀錄片“走出去”靠什麼

紀錄動態 北京晚報 2015年03月30日 14:58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從《河西走廊》到《神秘的西夏》、《第三極》,央視近一個月來連續播出的三部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令人驚艷。其中,《第三極》已經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直接採購,將在其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播出。這是極少數中國自主攝製紀錄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河西走廊》在科教頻道播出後,始料未及,一向不疼不癢的人文歷史紀錄片竟引發評論熱潮,在鳳凰視頻上的單集日均播放量比《舌尖上的中國》高出125萬次;接踵而至的《神秘的西夏》同樣反響熱烈,在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裏對西夏文化做出了一次最全面、綜合的梳理展現。近日,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開播的《第三極》開場可見,這是一部在影像畫面上表現出極高製作水準的紀錄片,敘事從微觀到宏大,從傳奇人物到野生物種,無所不包。

      這幾部紀錄片表現出的整體高水平在觀眾心目中重新定位國産紀錄片,從畫面到配樂,更重要的是敘事手法都越來越引人入勝,相應的投資額也大幅提升,動輒2000萬起。那麼,這是否成就了一個因果關係,有錢了,就有精品?有精品,一定會有識貨人?

【案例1】電影化的《河西走廊》 “講故事”的創新思維

      《河西走廊》從2012年啟動到播出,歷時3年,僅僅五集,這樣的投入産出比顯然不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很多人看來,《河西走廊》很有錢,請來兩位獲得過艾美獎的外籍攝影師歷時兩年穿梭河西走廊拍攝自然風光畫面,行程幾萬公里;還請來雅尼操刀主題音樂,《河西走廊之夢》充滿蒼涼、悲壯、信仰、希望的優美旋律獲得了好評無數。但真正吸引觀眾的不僅僅是這些外包裝,或者説,如果沒有明確的敘事主題,這些出自外國人之手的風光、音樂很難與人文歷史銜接交融得如此恰到好處。

      很多觀眾會有這樣的感覺,《河西走廊》像一部用電影方式講故事的紀錄片,有故事,所以吸引人。回顧以往有關絲綢之路的眾多影視作品,通常聚焦于敦煌及其獨特藝術,缺乏對河西地區及整個絲綢之路歷史文化豐富性、多樣性的有效表達,更沒有對隱藏其後的複雜的社會經濟原因進行縱深開掘。而紀錄片《河西走廊》則改變了以往再現絲綢之路的傳統思維方式,它不再是單純的歷史紀錄,而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演繹河西走廊乃至絲綢之路的文化與歷史。片中,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電影化的手法,再現歷史場景,篇幅佔60%。以往,世界上通行的紀錄片拍攝和製作方式中,都會看到學者專家的影子。但在《河西走廊》中沒有出現任何同期聲和專家解説,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情景再現。

      執行總導演趙啟辰帶領創作團隊輾轉中國10個影視基地,一共拍攝了230場情景再現,時代跨越兩漢、三國、魏晉、隋、唐、元、明、清和新中國,涉及50余個需要設計形象的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設置了60余個室內外場景,動用群眾演員近千人次。這種呈現方式對國産紀錄片是創新。

【案例2】專家隨行的《神秘的西夏》 執拗的主創才是取勝關鍵

      《神秘的西夏》開播發佈會上,科教頻道總監金越半開玩笑地説:“我剛才有一個發現,發現一名紀錄片導演拍了一部關於西夏的片子,把自己弄得跟党項人似的。”這就是導演金鐵木。西夏是一個徹底被摧毀的王朝,它曾經創造的輝煌文明被歷史湮沒,所以,金鐵木從開始就認定,要拍一部像樣的紀錄片,首先要把自己變成半個專家。這部紀錄片集合了寧夏最優秀的史學人才,在史學方面的挖掘、史學方面的嚴謹,是分量之所在。於是,他在拜訪大量學者專家之後,又三顧茅廬求來總撰稿唐榮堯。

      唐榮堯祖籍並非寧夏,卻對西夏曆史情有獨鍾,撰寫過《王朝的湮滅——為西夏帝國叫魂》、《王族的背影》、《西夏帝國傳奇》、《消失的帝國——西夏》、《西夏史》5部專著。他不甘於從考古報告裏獲知西夏的信息,15年時間,他的足跡出現在甘肅、青海、內蒙古、雲南等省份的26個地區,只為真實觸摸党項人曾經生活的地方。金鐵木看到的唐榮堯,執拗而勤奮,但凡能用腳丈量的事實,他定會選擇身體力行,決不道聽途説。和其他紀錄片編劇不同,唐榮堯自《神秘的西夏》劇組2014年7月實景拍攝以來,始終形影相隨,在拍攝中不斷梳理、考證著西夏王朝的來龍去脈。

      拍攝期間,攝製組途經康定,發現了一個古城池,本打算將此地作為一個拍攝景點。但唐榮堯走進城池時,發現它的夯土技術、現場殘留的瓦片,頗具西夏風格。他立刻去查找《康定縣誌》,上面對此古城池沒有記載。他又去了當地的一個廟,一個僧人告訴他,傳説八九百年前這裡來了一支軍隊,建了一座城,裏面還建了一個廟,教派是白教。白教就是西夏的國教。意外收穫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唐榮堯卻瞬間淚奔。尋訪西夏的15年跋涉路,他居然數次與這座城池失之交臂,而這次跟隨《神秘的西夏》劇組重走,與古城相遇,唐榮堯覺得像是冥冥之中的天意相助。隨著《神秘的西夏》拍攝完成,唐榮堯的又一部西夏專著《西夏王朝》即將問世。

【案例3】命懸一線的《第三極》 冒險換來的奇景

      講述青藏高原人與自然故事的紀錄片《第三極》一開播就好評如潮,網友盛讚“除了震撼,還是震撼,紀錄片拍出了國際范兒”,“每一幀畫面都美到喪心病狂”。好片不缺識貨人,《第三極》已經被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直接採購,將在其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電視網絡上播出。

      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上的“第三極”,相比南極、北極,它是唯一有著人類豐富生存活動的極地地帶。全片僅五集,就講述了40個故事,立項時就確定要以高水準電影標準拍攝。拍攝的範圍,從空中到水下,從微觀到宏大,從傳奇人物到野生物種。震撼的畫面背後,辛勞可想而知,很多畫面是拼命換來的。

      攝製團隊平均工作的海拔在5000米左右。普姆雍錯是世界最高的湖,5100米,冬季的含氧量比夏季更低,不到海平面的60%。每天早上五點天不亮,團隊要在冰面上步行一個小時。一位20多歲、體力非常好的年輕攝影師,背著器材走下來,最終因為勞累跪在地上嘔吐。團隊裏大部分人都有過高山反應,所有主創都進過醫院。

      為了表現極端環境下的生命狀況,攝製組使用了冰下潛水的方法拍攝。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潛水方式。首先是氣壓,潛水的時候,相當於在0海拔的狀況,然而一齣水,就直接上到五千,對於人的血壓是個極大的挑戰。第二,冰厚八十厘米,冰潛只有一個小小的窟窿,也就是説,人不能像平時潛水的時候那樣,隨意起降,必須找到那個洞口,如果找不到,就麻煩了。第三,就是寒冷,零下二十攝氏度,再颳風,從水裏一齣來什麼東西都結冰,人是突然面對致命的寒冷和致命的氣壓。導演曾海若説:“不過,冰潛師總是主動説,再來一次。”

      在離珠峰直線距離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拍攝懸崖採蜜人,夏爾巴人要爬上200米懸崖去摘蜂巢,懸崖下就是滾滾江水,如果掉下去連屍體也找不到。而那種釀蜜的黑大齒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蜜蜂,對蜂毒蛋白過敏的人,只要被蜇兩三下就性命不保。攝製組請了岩壁攝影師,一行九個人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在兩江匯流的上方三百米,從全世界最大的蜜蜂嘴裏搶奪蜂蜜,並且很糟糕的是,蜜蜂提前出動了。岩壁攝影師在距離蜂巢三米左右的位置被叮了無數包,當時就眩暈噁心,但他還是堅持下來,晚上回駐地,從身上拔了一百多根刺。

      《第三極》開播之際,所有的冒險已成傳奇,主攝影師孫少光説:“回想起來,不是覺得吃了多少苦為了多少難,而是我們的拍攝過程和拍攝的內容故事一樣傳奇有趣。”

《第三極》將登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正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熱播的大型紀錄片《第三極》日前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達成合作,《第三極》的4K版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首播。

      據福斯國際電視網旗下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副總裁、中國區負責人祁冬介紹,《第三極》講的是很多國外觀眾嚮往的西藏故事,該片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相信其收視率會達到一個高點。據悉,除了海外4K版首播外,美國國家地理頻道還有意簽約《第三極》除中國外的全球代理權以及共同製作該片面向歐美的不同版本。

      此前,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有關中國的合作主要以聯合製作為主,《第三極》是極少數中國自主攝製紀錄片成片直接播出的成功案例。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