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春節期間,一部由韓國KBS電視臺製作的八集紀錄片《超級中國》(Super China)在網絡上備受關注。這部旨在向韓國觀眾全方位介紹中國的紀錄片,從人口、經濟、政治、文化軟實力等角度對中國進行了全面剖析。這部紀錄片在中韓兩國播出時收視率都很高,但對它褒揚中國的態度,有評論稱“誇得讓人有些不好意思”。
深遠的歷史傳統,加之三十餘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一直被視為是紀錄片的富礦。雖然每個紀錄片製作者,都標榜自己是中立客觀的,但這些紀錄片中,既有像《超級中國》這樣被認為是“誇”的,也有諸多渲染“中國威脅論”的紀錄片。3月18日,美國老牌紀錄片製作商Discovery探索頻道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首次播放了由探索頻道和帶有官方背景的五洲傳播共同製作的三集紀錄片《運行中國》。探索頻道會如何向世界講述當代中國的故事?老牌紀錄片製作商又是如何處理“客觀”與“角度”的問題?南都記者採訪了《運行中國》的製片方。
關注中國的現在,更探討中國的未來
從發佈會播放的片花來看,《運行中國》由建築師丹尼·福斯特主持,共分為城市變遷、科技與創新、民生與願景等主題,將視角放在正快速成長的中産階層身上。在“城市變遷”單元中,講述了正在中國全面鋪開的城市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的建築工程;“科技與創新”中,則探討了中國的自主創新,從微信到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紀錄片認為中國正在從“中國製造”轉變成“中國創造”;“民生與願景”講述的則是中國迅速成長的富裕中産階級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改造中國社會與文化的。
為什麼會選擇這三個角度來講述中國?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製作及開發副總裁魏克然告訴南都記者,在將題目定為“運行中國”之後,他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how”——這個國家是如何運行的?
“中國在過去三十年中的發展成就早已為人所知,所以《運行中國》本不想去探討中國過去十年是如何發展的,我們希望討論的是中國在未來五到十年會有怎樣的新面貌。”魏克然説,在丹尼·福斯特的帶領下,他們最終選擇了“城市化”、“科技”、“中産階層”這三個未來五年將在中國發揮核心作用的三大元素,由此出發,開始了探索當代中國如何運行之路。
霧霾、食品安全等問題都一一呈現
除了探索頻道外,《運行中國》的投資方還有五洲傳播中心,這是一個隸屬於國務院新聞辦,以對外宣傳為主職的官方機構。帶有這樣的官方背景,是否意味著《運行中國》在角度選取上會更偏向於宣揚中國的正面因素?
Discovery亞太電視網高級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張方否認了這一説法。“我們與五洲傳播中心經過長期磨合,雙方早已經有了默契。我們還是要呈現比較真實的情況,比如説污染問題、食品安全問題,我們都有所涉及。”張方也提到《超級中國》所引發的討論,“跟他們新聞式紀錄片不同,Discovery做的更多是偏向資訊、教育類的紀錄片,我們希望能呈現事實,所以在中國,我們可以持續不斷地説中國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科技發展、國家建設等等,而不是想要渲染些什麼。”
張方以《運行中國》中提到霧霾的角度為例。“在節目中,我們也談到了空氣污染的問題,但我們強調的不是這些問題的危害,因為這些問題在西方國家都曾發生過。”他説,從Discovery的角度,他們更希望探討的是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中國政府究竟在做什麼,“在我們看來,我們更看重的是中國政府正在做什麼,這些對其他國家的觀眾而言,也更有意義。”
製片人魏克然解析Discovery密碼
摩天大樓VS養豬場
在選取場地的時候,我們儘量選取標誌性的場地,因為做紀錄片風格是以視覺為主的。大家在短片中看到了,我們的影片讓您受到感觸,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或者讓您的汗毛都豎起來的感覺。以視覺為主做出節目有一個好處,是全球共通的,不管世界各地人文背景如何,中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都是有雙眼的,比如高鐵速度飛馳的樣子,丹尼·福斯特站在上海最高建築物上的樣子,看到養豬場的時候畫面是非常有衝擊力的,當然如果從視覺角度出發的確有時候會有所偏頗,我們儘量會從中找到平衡點。
好萊塢+新聞體
至於中國的中産階級如何以視覺表現出來,在高鐵畫面可以看到高鐵裏面是有人的,我們在電影基地拍攝是代表對高品質生活的期許,我們努力把想法轉換成視覺元素帶給大家。
Discovery就像好萊塢和新聞的結合體,我們同時也要像喬布斯和比爾·蓋茨的結合體,因為喬布斯做出來的蘋果産品讓人覺得非常有感覺,但是比爾·蓋茨不一樣,我們就是要找到他們兩個人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