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出鏡紀錄片導演陳曉卿:聽“老饕”講舌尖上的故事

紀錄動態 中國新聞出版網 2015年02月03日 09:52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陳曉卿 1986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原北京廣播學院),主修攝影,同年被推薦免試攻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攝影美學,1989年畢業後進入中央電視臺,擔任《地方檯30分鐘》編導,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代表作品有《森林之歌》《舌尖上的中國》等。 

幾千年來,“民以食為天”一直伴隨著中國文明的發展。中國人對飲食文化的了解有多少?中國美食的精髓在哪?中國美食當中的智慧如何體現?帶著諸多疑問,記者撥通了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電話。 

《舌尖上的中國》讓很多人認識了陳曉卿,他不僅是紀錄片導演,也是美食專欄作家。以前每個月都會把他吃到的美食、聽來的故事、從吃中得到的感悟、與吃有關的親情和思鄉情懷寫在自己的專欄文章中。正是紀錄片和美食這兩個他最熱愛的事業碰撞在一起,才催生了《舌尖上的中國》。 

對於這次採訪,起初陳曉卿在電話中表示,《舌尖上的中國》帶來的美食熱已經逐漸退卻,這期間,各類媒體的採訪也已經把其拍攝的前前後後交流得相當透徹了。但再次提到“吃”,身為“吃貨”的陳曉卿依然打開了話匣子。 

“沒有什麼是我不愛吃的,能夠把吃和紀錄片結合起來對我而言是幸福的。”一談起吃的話題,陳曉卿的語速都加快了。“身邊很多朋友在不知道吃什麼的時候都會讓我給出建議,在我的手機裏,吃過的美食一般都會留下照片,並且還自己製作了簡版美食數據庫,包括餐館的名稱、地址、電話以及各個餐館的特色菜,基本全國各地的餐館都有。而且大多不是飯店裏的美食,而是路邊攤和民間私房菜。” 

面對這樣一個專業級“吃貨”,當記者問到拍攝“舌尖”過程中是不是品嘗了很多美味時,陳曉卿遺憾地説:“很多人都會羨慕美食節目的參與者,認為他們一定每天都在享受各種美味,但其實真的不是這樣。尤其是對我這種禁不住美食誘惑的人,拍美食類節目更是一種煎熬。”他舉例説,比如一道菜有時要拍上五六個小時,等拍攝結束後,菜涼了不説,甚至還變成一坨,讓人看著都沒有了胃口。因此,拍攝的很多美食都是飽足了眼福而沒有口福。 

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二季的播出,有網友形象地總結:“電視臺臺長笑了,各地旅遊局局長笑了,食品特産銷售商笑了,廚師培訓學校校長笑了,廚藝網站站長笑了,炊具銷售商笑了,特色菜飯店老闆笑了,民俗學會會長笑了,連民俗研究專業研究生導師都笑了。”但陳曉卿坦言,拍攝《舌尖上的中國》最初也是最終的定位,就是帶著對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這個紀錄片。 

在陳曉卿看來,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他告訴記者,以往反映美食的節目更多的是介紹吃本身、吃的禮儀和吃的文化,而《舌尖上的中國》不完全是美食紀錄片,而是通過美食這個窗口更多看到中國人,所展現的人和食物的關係、人和社會的關係,讓這個片子充滿了人物的故事。“因此,我把這部片子分為兩個部分,即是舌尖上的味道和通過這個味道感受中國的變化。” 

“拍攝《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時候,我們就想拍出食物和人的關聯,但最後表現得不夠,還只停留在食物層面。我們不想僅僅拍一個做飯的過程,而是想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這是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目的。”陳曉卿補充道。 

很多觀眾對此也深有感觸。網友“岸邊露伴”就留言:“‘舌尖’帶給我們的不僅是美食,我看的時候覺得有很多的哲理在傳遞。”很多“吃貨”網友也表示,好想邊看這部紀錄片邊在手邊備份美食,既飽眼福又飽口福,回味主題後,還是一碗溫暖的“心靈雞湯”。而更重要的是,隨著“舌尖”的風靡,幾乎每一個看過它的中國人似乎都在片子中找到了自己熟悉的味道。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