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人物檔案
凱斯·梅林,好萊塢著名電影製作人、紀錄片導演,兩次獲奧斯卡提名,憑藉紀錄片《偉大的美國牛仔》榮獲奧斯卡金像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獲得者,代表作有《大峽谷》、《漫步者》、《黃石公園》、《亞馬遜》等。
對話背景
用了5天時間,74歲的凱斯·梅林跟隨《新三峽》劇組第一次感受了三峽地區的湖光山色和風土人情。雖然一路上學會的中文只有“雄偉”兩個字,可這片山水已經激發出他無數的靈感,作為這部紀錄片的藝術顧問,凱斯説要和中國同行一起,把中國的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中國青年報:你對中國紀錄片的整體印像是什麼?
凱斯·梅林:因為參與製作中國第一部3D IMAX紀錄電影《長城》,我看過三四部關於長城的紀錄片,感覺片中教育的成分很多,而帶給觀眾的娛樂卻很有限。我拍紀錄片的原則有三個:教育、娛樂和激發提升觀眾。作為奧斯卡紀錄片提名委員會委員,每年我都要看很多紀錄片,我發現不止中國紀錄片過於注重教育,全世界紀錄片都存在這個通病。
中國青年報:為什麼那麼多紀錄片被拍成了宏大敘事的宣傳片?
凱斯·梅林:紀錄片之所以很容易被拍成宣傳片,是因為每一個電影製作人都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在拍一部影片的時候就有可能把誇張甚至虛假的東西輸出出去。我拍紀錄片時,遇到比較有爭議的題材會展現不同側面,包括公眾不太認可的一面,如果只展現一個方面,雖然不能説是説假話,也僅僅是展現了部分真實。這次參與《新三峽》,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客觀。
中國青年報:你認為在國際市場上,什麼樣的紀錄片更受歡迎?
凱斯·梅林:我拍過的一些紀錄片之所以會成功,我認為自己是在用講故事的方法來展現,這樣觀眾才會感覺更有趣。其中最關鍵的是人物,人物是最有意思的,建議中國的紀錄片導演和製作人多多學習怎樣去講好一個故事,只有這樣他們的作品才會更豐富更有魅力。傳統講故事的方式,首先要介紹主要人物是誰,他們想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障礙阻撓他們去達到那個目的,人是紀錄片的一個展示窗口,人的故事才會吸引人。比如你拍一座山,如果只拍它的風景,不會有多少觀眾被吸引,假如你講一個男孩一生志在爬上這座山的故事,那就有趣多了。
中國青年報:中國紀錄片人自以為會得到國際市場認可的一些題材,拿到國際上去展示,外國人看不懂也不感興趣。中國紀錄片要想國際化,在題材上應該怎樣取捨?
凱斯·梅林:比如美國人會關心自己的歷史,而中國的某個題材跟他們完全沒有關係,他們就不會那麼關心了。其他國家的題材也一樣,假如一部紀錄片表現的是意大利的某個城市,他們恐怕也不會有多大興趣。舉個例子,在我的辦公室裏有100部美國紀錄片,也許其中只有5部中國人會感興趣,反之,100部中國紀錄片裏也許只有5部美國人想看。
中國青年報:中國紀錄片近年來還有個現象,就是炫技,追求技術至上的影像。在你看來,3D技術的出現為傳統紀錄片的創作帶來哪些改變,紀錄片創作中應該怎樣處理技術和內容的關係?
凱斯·梅林:3D技術打破了以往的屏幕的概念,攝影方法因之發生改變,傳統拍攝中的“越軸”問題在3D電影中變成“越幕”……技術的發展無疑為藝術的創作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手段和內容,最終能為觀眾呈現出更具震撼效果的視聽感受。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一定要講好故事。
中國青年報:中國紀錄片觀眾是高收入、高學歷的小眾,目前還沒有專門的紀錄片院線,能擠進院線的鳳毛麟角,引進的國外優秀紀錄片也是票房屢屢失敗。在美國,像你的《大峽谷》這樣優秀的紀錄片票房能否拼過商業大片呢?
凱斯·梅林: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喜歡紀錄片的觀眾都是小眾,但《大峽谷》在美國的票房已經超過了5000萬美元,播放了超過30年,這部片子的成功已經超過了美國大部分故事片。每拍一部影片之前,我都會先弄清它的觀眾群是誰。我獲得奧斯卡獎的那部紀錄片《偉大的美國牛仔》,創作之前我就想,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群,還沒有人為他們拍過片子,於是想到了這群會到不同城市參加比賽的牛仔。在美國,紀錄片按頻道播放不同的類型片,有的觀眾喜歡動物,有的喜歡歷史,針對的都是不同的觀眾群。所以,製作人永遠不要去做自己感興趣的題材,一定要先從觀眾想起,做他們想要的東西。
中國青年報:有的中國紀錄片人難以拒絕廣告植入這種商業誘惑,這樣的問題你也遇到過嗎,是怎麼處理的?
凱斯·梅林:我的紀錄片從來沒有植入過廣告,我也沒有看到任何美國紀錄片有過這種現象,這個概念對我來説是無法想象的。但是不影響劇情,又不會對觀眾觀影造成干擾,假如遇到我並不會拒絕,前提是必須要有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