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經濟特區建立30年特別報道 >

"特區窗口"中英街興衰映照中國開放時代巨變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5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網深圳8月22日電 題:一街如鏡——“特區窗口”中英街興衰映照中國開放時代巨變

  記者詹奕嘉

  一塊塊界碑兩側商鋪林立,操著各地口音的遊客們在界碑兩邊來回觀賞騎樓特色和挑選國外商品,這就是有“一街兩制”美譽、位於深港邊界的中英街。

  深圳特區建立三十年來,中英街曾經憑藉其優先開放的地理優勢而一躍成為全國著名的“購物天堂”,來此購買國外免稅商品的各地民眾絡繹不絕;但隨著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中英街商業由盛轉衰,轉型成為一處富有人文內涵的旅遊勝地。中英街興衰變遷的背後,映照出中國從封閉走向開放、從相對落後走向富強的時代巨變。

  特區開放造出“購物天堂”

  1899年3月18日,中英雙方按照《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的土地和居民被分成兩部分,中英雙方以界碑為界實行分治。新中國成立後,中英街延續這一狀況,形成獨特的“一街兩制”景象。

  守衛中英街的廣東邊防六支隊“沙頭角模範中隊”一排長陳鵬宇説,為維持邊界的完整和打擊跨境犯罪活動,20世紀50年代初沙頭角被列為邊防禁區,實行“政治邊防”和“軍事邊防”,人員往來必須辦理邊防禁區通行證。

  1980年8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讓中英街迎來了商業興旺發達的春天。20世紀80年代,中英街擁有毗鄰香港的特殊位置和免稅街的獨特優勢,街上商品與內地市場上的産品差價很大,琳瑯滿目的百貨在內地難以見到,由此吸引來自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遊客。

  這一時期,中英街店舖林立,金銀首飾成為銷售的熱點,金舖從最初的3家發展到47家,不足250米的小街上一天曾經擠進五六萬人次的遊客,中英街迎來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時代”。中英街歷史博物館提供的資料顯示,僅1988年5月到10月,中英街黃金裝飾品的銷售量就達到5噸,金額6.5億港元。

  “中英街在上世紀80年代簡直就像一個深港邊界上的‘大超市’,從香皂、尼龍布料、方便麵到黃金珠寶幾乎無所不有。”中英街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段萍告訴記者,“這也從一個側面説明當時中國內地的商品非常缺乏,中英街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少國內民眾的購物和生活需求。”

  今年64歲的中英街社區居委會主任沙錦濤認為,中英街從默默無聞的邊陲小街變成中外聞名的“購物天堂”,應當歸功於改革開放和特區設立的歷史創舉。“中英街可以説是我們國家最早對外開放的窗口,人們不僅可以在中英街買到相對便宜的境外商品,而且可以通過中英街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麼精彩,原先全中國有幾個牌子的香皂?到了中英街才發現香皂還有好多品牌、好多款式。這增進了大家對外部世界的了解,也推動了開放和改革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