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經濟特區建立30年特別報道 >

新挑戰新機遇 深圳經濟特區擔起新使命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5日 1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新華網深圳8月24日電(記者葉前)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經濟特區即將迎來30周歲生日。30年前,這裡是中國人看世界的“窗口”、最大的“夢工廠”,無數創業者的追夢之所。今天,深圳卻面臨著特區不特的“成長的煩惱”和“轉型的陣痛”。

  剛剛擴容的深圳經濟特區,能否繼續大膽前行,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繼續當好全國的“排頭兵”?從近期中央給予特區的一系列新政策及深圳推出的各項改革舉措,人們看到,中國的經濟特區在挑戰面前,正在奮勇前行,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新挑戰:特區不特 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凸顯

  從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到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再到2007年新批准的成渝“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和武漢、長株潭“兩型社會”綜改區,以及2008年新批的廣西北部灣新區,中國的“特區”佈局,已經從南至北,由東至西,由經濟改革向社會綜合改革全面、梯度展開。今年4月,在東北老工業基地瀋陽又新辟了“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相隔一月,獲得特殊扶持政策的“中國-喀什經濟特區”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上宣告新生。

  在一個個國家級“新特區”相機設立的背後,是中國最早設立的經濟特區慢慢不“特”了。在前不久召開的“廣東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高層理論研討會”上,專家們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教訓歸納為:特區政策優勢在弱化,改革思想在淡化,改革銳氣在減退,發展速度在減緩。

  五年前,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激起千層浪。在民間對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進行反思的同時,深圳市委市政府同樣意識到未來發展面臨“土地有限、資源短缺、人口不堪重負、環境承載力嚴重透支”四個“難以為繼”的嚴峻挑戰。

  在今年5月末舉行的深圳市人大會議上,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向全體代表坦言深圳正面臨資源瓶頸、二元結構、國際化水平不高、人口壓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不高及政府職能轉變差距等六大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李羅力教授説,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挑戰,更重要的是,還有些無形的挑戰在制約著深圳未來的持續發展。當年特區面臨的是意識形態之爭,不涉及具體的利益衝突,雖然有理論上的政治風險,卻沒有現實中的直接阻礙。如今,特區固然沒有了政治風險,卻不得不面對更為複雜、更為現實、更為剛性的利益衝突。

  --新機遇:特區擴容拓空間 新興産業助升級

  就在“特區優勢”不再的爭論聲中,深圳經濟特區收到了來自中央的一份“大禮”:今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深圳經濟特區範圍擴大至全市行政區域。

  這意味著深圳經濟特區比原先擴大了4倍,從原有的396平方公里擴大到1953平方公里。緊接著,深圳經濟特區法規7月1日起正式適用於擴大後的經濟特區。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彪説,深圳特區擴容並非只是地理範圍的擴大,而是對結束經濟發展失衡、破除二元結構、突破“一市兩法”困局及推進深港合作都是一次歷史性良機。

  “寧要‘關內’一張床,不要‘關外’一套房”,這句話形象地道出了深圳特區原先“關內”和“關外”的懸殊。深圳市規劃國土委提供的數據表明,從每平方公里GDP産出比較,特區內是特區外的3.5倍。這一經濟失衡的二元結構有望隨特區擴容而改變。深圳市發改委在《政府投資項目計劃》中披露,今年深圳市政府投資初步安排450億元給寶安和龍崗,佔全部政府投資的72%,預計今年特區外寶安和龍崗整個固定資産投資達1300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67.7%。

  深圳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世平認為,從産業升級的角度看,目前原特區內以服務業為主,可以説已跨入後工業化時代,而新納入特區範圍的龍崗和寶安則長期被定位為工業區。“特區內外一體化進程啟動之後,龍崗和寶安的産業升級迫切性會提高,不會再滿足於簡單的勞動密集型代工企業,而會選擇更多的高技術行業,以便更快追趕特區內的經濟發展速度。”他説。

  就當中國的電子時尚達人正在為如何便利地使用蘋果公司新出的IPAD平板電腦網上沖浪時,一個U盤般模樣、名為“WIFI發射器”的小東西讓全世界的蘋果迷可以隨時隨地接入互聯網。製造商是23年前一名退伍軍人用東拼西湊的2萬元創立的華為公司,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15億美元。當我們把鏡頭瞄向位於市中心區的田面村時,你會領略到這個城市“創意”:10棟灰色調建築在一排排紅色墻面的高樓大廈之中錯落有致,其中一棟墻壁上用數萬片不銹鋼金屬片,組合出來四個4米多高的人頭像,他們分別是達芬奇、愛因斯坦、愛迪生和貝聿銘。“這些大師依次代表了藝術、創造、技術和設計,我們就是要從速度深圳走向創意深圳。”身為這個“設計之都”創意産業園投資人的向帥兵説。

  當深圳經濟總量超過8200億元,人均GDP超1.36萬美元,這個曾經以驚人的速度聞名於世的年輕城市為自己未來30年找準了新的方向。王榮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未來五年,新興産業産值規模將達到6500億元,超過預計地區生産總值的40%。積極落實戰略性新興産業振興規劃和政策,大力發展互聯網、新能源、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已被寫入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

  “特區外擴為未來的深圳贏得了發展空間,確立戰略性新興産業振興規劃是為了謀劃新一輪發展中的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説。

  --新使命:制度創新再塑特區輝煌

  經濟特區的使命是否終結?原深圳市委書記李灝一語道出了深圳的定位:中國的改革還會繼續,深圳經濟特區的使命就沒有完結。李羅力表示,中國經濟特區具有雙重新使命:從“改革”的意義上講,是從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轉向行政體制、社會管理等綜合改革,繼續當好改革開放的先鋒;從“發展”的意義上講,是加快實現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實現科學發展。

  “30年過去了,在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市場經濟的增長極的功能已經完成或消退時,特區作為制度創新實驗室的功能變得越來越突出。特區從來就是以區域空間謀劃中國全局問題。”

  新時期,特區仍然被賦予了“先行先試”的改革權,深圳有四個方面“先行先試”的權力、珠海有在橫琴新區與港澳合作方面“先行先試”的權力,廈門、汕頭、海南也各有“先行先試”領域。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改革將觸及更多的利益矛盾,面臨更嚴峻的挑戰和承擔更大的風險,在中國新一輪的發展進程中,特區、新區、試驗區,必須承擔綜合功能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人文精神塑造等重大使命。

  深圳,再次擔當改革開放“排頭兵”的重任。2009年5月,深圳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國務院批准,在方案中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居於各項改革首位,這在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等7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絕無僅有。

  人們看到,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深圳,2009年以來,大力向改革的“深水區”挺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連出重拳:坪山新區、光明新區的運作探索“一級政府、三級管理”的基層管理體制創新;在省級以下政府中,率先啟動大部門制改革,深圳的政府部門從46個削減為31個,精簡幅度高達31%,是“大部制”改革力度最大的地方政府。2010年伊始,公務員分類改革全面展開,聘任制試點進一步擴大,348名新進公務員從此沒有了鐵飯碗。正在籌辦的南方科技大學,被確定為法定機構改革試點,探索真正的“教授治校”。今年6月對市審計局局長等8個正局級領導職位實行公開推薦選拔,第一次採取大規模幹部自薦方式産生正局級領導職位的提名對象,第一次採取全委會差額票決方式直接産生擬任人選,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將互聯網、新能源、生物三大戰略性新興産業確立為發展重點,使深圳産業結構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和新的表現形態。深圳打算用5年的時間使GDP翻一番,趕上新加坡。

  再回到“有一位老人在南海邊畫的那個圈”,深圳已經從“經濟特區”邁步進入“國家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區”。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和國際化城市成為新時期的“深圳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