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深圳。小崔攝
汽車一路疾行,將一座標有“同樂檢查站”字樣的建築物遠遠拋在身後。
30年前,一道鐵絲網生生將深圳一分為二,憑證件才能過關進特區。30年後,特區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從372.5平方公里到1953平方公里,這個流淌著改革創新“基因”的年輕城市開啟了新的發展時代,也將擔當新的責任和使命。
30歲,深圳依舊是開路先鋒。
30年,只是一個傳奇的開始。
——
深圳發展成就是國家發展方向轉折、現代化戰略轉變效果的最好注腳
深圳是當代中國的一個鮮明符號。它在1980年之前的歷史幾乎乏善可陳,這是一座因改革開放而生、為改革開放而長的新城。
改革開放前夕,國人睜眼看世界,看到的卻是這樣一幅景象:西德一個年産5000萬噸褐煤的露天煤礦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國生産同樣數量的煤需要16萬人,相差80倍;法國戴高樂機場一小時起降60架飛機,而北京首都機場一小時起降2架……
“什麼叫社會主義?它比資本主義好在哪?每個人平均六百幾十斤糧食,好多人飯都不夠吃,28年只搞了2300萬噸鋼,能叫社會主義優越性嗎?”鄧小平同志打出了沉重的問號。
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迫切呼喚改革開放,而任何變革都需要找準一個突破口。總設計師將目光移向了毗鄰香港的深圳。
1980年8月26日,當深圳和珠海、汕頭、廈門一起成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時,外國媒體驚嘆:“鐵幕拉開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
流光飛逝,三十而立,深圳立起了什麼?
站在深圳看深圳,這是滄海桑田的巨變。
30年前,深圳有個羅芳村,深圳河對岸的香港也有個羅芳村。深圳羅芳村農民年收入134元,而香港羅芳村卻高達13000港元。一河之隔,差之百倍。30年間,過去水草寮棚的深圳河北岸,魔術般聳立起與南岸香港相媲美的摩天大樓。深圳迎來港人北上定居潮。
站在全國看深圳,這是快速崛起的典範。
特區成立前,深圳還只是“省尾國角”的邊陲小鎮,僅有“豬仔街”、“魚仔街”兩條小巷和一條200米長的小街,30年後卻可與北京上海廣州比肩:GDP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四;人均GDP全國第一;外貿出口連續17年全國第一,佔全球比重高達1.2%,超過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出口額。
站在世界看深圳,這是不可思議的奇跡。
經濟學家通常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超過10%,算是邁入起飛階段,連續數年超過10%,便堪稱經濟奇跡。如果想要再提高速度,那就變得十分危險,好比要求雞蛋直立,結果往往是雞蛋破碎。
此前,亞洲四小龍以10%左右的速度騰飛了20年,已令人嘖嘖稱奇。而深圳以25.8%的高速度整整飛翔了30年,更是世界工業化、現代化和城市化發展史上的罕見奇跡。
深圳故事連著中國故事。深圳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與國家發展方向的轉折、現代化戰略的轉變緊密相連,因而,這個城市的發展是這種轉折、轉變效果的最好注腳。
“經濟特區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江澤民同志一語道破深圳這個中國現代化建設“示範區”的“樣本意義”。
“深圳將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基本制度與現代市場經濟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調動了各種要素資源,産生了發展的‘聚核效應’”,深圳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樂正説,“深圳的發展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還生動地説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可以探索,而且完全可以成功。”
歷史選擇了深圳,深圳無愧於歷史。
——
改革的試驗田、開放的窗口、全國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訪問深圳時曾説過,“你們社會主義怎麼走,沒有實驗室不行。深圳就是實驗室。”
的確,作為改革開放的探索者,深圳向前邁出的每一步都面臨一個十字路口的選擇。正是這種“先行先試”,為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過去30年,深圳向全國貢獻了什麼?
深圳是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今天的人們,對“超額獎”、“績效工資”等名詞耳熟能詳,這一切都源於30年前蛇口的“4分錢獎金”。
在蛇口順岸式碼頭建設初期,採用傳統的平均主義方式發獎金,工人們每人每天只能運泥20至30車,中午就躲在車裏睡覺。後來試著改為定額超産獎勵制度,多運一車泥,獎勵4分錢。這下工人們幹勁大增,每人每天能運80至90車,最多的運了131車。為了少上廁所,人們甚至連水都不敢多喝。
受“4分錢獎金”的啟發,深圳率先打破大鍋飯,實行勞動工資制度改革。從此,這種“基本工資+績效獎金”的薪酬模式逐漸傳遍全國。
拍賣土地“第一槌”的故事更讓人震撼。特區成立伊始,一窮二白,只有腳下那片荒涼的土地。國家給的3000萬元貸款,還不夠搞2平方公里的“三通一平”。怎麼辦?參照國際慣例,向地要錢。
1987年12月1日,為了將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換取建設資金,深圳舉行了新中國首宗土地使用權拍賣會。一塊面積為8588平方米的土地,起價200萬元,最後以525萬元成交。深圳敲下這一槌所需要的勇氣是難以言表的,因為這一切在當時還是“違憲”行為。但幾個月後,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修改憲法草案,明確規定“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從此開始了我國土地制度的重大改革。
率先取得價格改革的突破、首次實行住房商品化改革、率先發行股票、首次取消票證、率先成立外匯調劑中心、首次實現“全民醫保”……30年裏,深圳創下了200多個國內“首次”、“率先”。無數個“第一”,化作這座城市成長的坐標,也成為中國市場取向改革的路標。
深圳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或許是偶然,但也有歷史的必然——1978年12月18日,作出改革開放決策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當天,正是我國首家“三來一補”外資企業——上屋怡高電業廠決定落戶深圳的日子。這家工廠雇用了四川的25名“外來妹”,這些中國首批勞務工裝配生産的咖啡壺、電吹風等産品銷往世界各地。
“向海而興,背海而衰。禁海幾亡,開海則強”。30年裏,深圳利用緊靠香港的區位優勢,積極吸收和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大膽“走出去”,馳騁全球市場,成為我國對外開放、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深圳更是全國改革開放的“精神動力”。
1981年3月,在一次辦公例會上,蛇口工業區掌門人袁庚念起了自編的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顧客就是皇帝,安全就是法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前兩句被製成一人多高的宣傳板,豎在工業區指揮部大樓前。誰也沒想到,這句口號如春雷般滾過中國大地,振聾發聵。
30年間,許多新事物都烙著深圳“原創”的印記,飛越南嶺,飛過長江,飛向全國。這其中也包括“空談誤國、實幹興邦”、“追求卓越、崇尚成功”等“深圳觀念”,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深圳精神”,它們都極大地鼓舞和激勵著全國人民衝破舊體制的藩籬,勇闖“禁區”,衝破傳統理論教條的桎梏,勇闖“盲區”,衝破深層次矛盾的羈絆,勇闖“難區”。
“先生長觀念,再生長高樓和速度”,深圳迸發的先鋒精神與銳意進取,對整個中國的巨大作用不可估量。
——
努力“走出一條新路”,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
前些年,一篇題為《深圳,你被誰拋棄?》的網文深深觸動了深圳人的心。
“深圳,曾經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曾經是中國最具活力的城市,曾經創造了諸多奇跡的經濟特區,曾經是光芒四射的年輕城市,但到現在似乎已黯然失色。”這些多少有點失落的文字道出了人們內心的糾結。
政策優勢逐漸喪失。政策獨家優惠已變為多家普惠,“特區不特”,城市間的競爭更趨平等。過去,深圳可享受15%的所得稅稅率優惠,這一條一直被視為特區的象徵。然而,隨著“兩稅合併”的推行,深圳和全國一樣,都要交25%的所得稅。
領先優勢逐漸減少。浦東新區後來居上、濱海新區蓄勢待發,深圳與“標兵”的差距在拉大,與“追兵”的距離在縮小。
未來30年,深圳再幹什麼?深圳需要為即將開場的又一曲“30年交響”調弦、校音。
特區的使命遠未終結。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深圳寄予厚望,要求深圳“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這是重托,也是深圳自身發展的現實必然要求。
“深圳的成功=廉價土地+積極、順從的工人+寬鬆的環境標準,但這樣的發展可能因自己的增長而窒息”,外國媒體尖銳地指出。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受到土地、資源、人口、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深圳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暴露得更早更集中。一方面發展空間受阻,觸碰到資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勞動力“紅利”減少,進入由無限供給到短缺的“劉易斯拐點”。深圳面臨“成長的煩惱”,深圳必須“變軌”。
“如果説深圳過去勇擔歷史使命,‘殺出一條血路’,率先探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麼深圳未來將肩負新使命,努力‘走出一條新路’,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為全國提供新的示範和借鑒。”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説。
30年前,當一列列從北往南的列車裝載著飽滿的青春之軀駛入深圳時,夢想也同時抵達。經過30年奮鬥,大部分人圓夢之後如何再造幹事創業的激情?“現在深圳有些幹部只求過得去就行”、“今天深圳不差錢,只差改革的膽子”,這些話苦口,但卻勾勒出一些深圳人的精神狀態。
“這需要我們在新30年裏,繼續發揚‘敢闖敢試’的深圳精神,再造一個激情燃燒的火紅年代!只有這樣,才能勇立潮頭、再創新業。”王榮説。
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深圳將重拾“克難而進”的自信,煥發“爭先排頭”的氣度,再現“實幹快幹”的作風。
改革不停步。
深圳對代表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改革率先探索,對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攻堅破難,對在全國普遍實施的改革發揮引領示範作用。去年7月,深圳政府機構改革拉開大幕。這場被簡稱為“大部制”的改革,將原有46個政府部門精簡為31個,精簡幅度達1/3,同時,調整近1/3的行政審批事項,精簡400多人。“瘦身”更是“健身”,“砍掉了內耗,砍出了效率”,深圳再次引領中國行政體制改革潮流。
創新是動力。
“創意就是金錢、創新就是生命”的大字標語,在深圳樹立起來。遙想當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分明能感受到一種傳承和昇華。
“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敢闖的本質是勇於創新。創新正是特區的靈魂和生命。”深圳市長許勤説。
深圳努力向創新要發展動力,向創新要發展優勢,向創新要發展資源,向創新要發展空間。
深圳人愛講這樣一番道理:空間是什麼?不完全是土地,也不完全是資源硬約束,創新就是空間。新加坡僅600平方公里,還保留預留了相當的生態用地,經濟總量卻已達1700億美元。深圳土地是其3倍,經濟總量卻僅為其2/3。據國土部門測定,深圳可以新增的建設用地為140多平方公里。按過去每年的用地速度,不到10年就用完了,而如果將創新作為主要驅動力量,這140多平方公里將創造出多大的發展空間?
自主創新,廣東要當“尖刀”,深圳要爭當“刀尖”。2009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3.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達到新加坡、首爾等國際先進城市水平;每萬人專利及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一。
民生方為本。
慶祝特區三十華誕,深圳送出的“大禮包”不是一個個獻禮工程,而是利民惠民的具體舉措:走訪慰問特區早期建設者和困難群眾、給全體市民每人發一張百元電話卡、倡議全市8月27日調休一天假等。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南嶺説:“紀念活動所要體現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讓全體市民共享特區改革發展的成果和實惠’”。
深圳的民生福利水平令人生羨:去年,市本級民生及公共服務類支出佔一般預算支出的比重高達75.5%;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萬元,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然而,深圳並不滿足,仍在進行著從追求速度到注重效益和民生的華麗轉身。
前海,這個被稱為“珠三角的曼哈頓”的地方,是深圳未來的希望。
深圳將在珠江口東岸、距香港不遠的前海地區規劃建設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重點發展創新金融、現代物流、科技及專業服務、信息等現代服務業,促進深圳和香港經濟融合,從更高層面上引領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
前海出世,令人遐想:前海與蛇口僅咫尺之遙,30年前,蛇口炸響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山第一炮”,將深圳帶進了一個新時代,而前海又將如何引領深圳的下一個30年,進入科學發展的新階段?
******
正在舉辦的上海世博會上,深圳展區的主題是“中國夢想試驗場”。
在30年盪氣迴腸的歲月裏,深圳承載著一個國家的集體夢想。正是有她的先行一步,中國改革開放才有了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塊塊“石頭”。今天,科學發展的中國夢想還將在這裡試驗下去,深圳“正在做著中國也必須做的事情”,其轉型或許“將再次給整個中國提供答案”。
三十而立,深圳再出發。
責編:王玉飛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