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9年 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連續1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480家 來華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超過480家
第2名 全球第二大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市場
當年對外資進駐草木皆兵,源於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日益擴大。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入世十年中,向外資開放的類別已達到100多個服務類和幾乎所有的製造業類,中國平均關稅水平從15.3%降至9.8%。與此同時,中國年均進口7500億美元的商品,相當於為貿易夥伴創造1400多萬個就業崗位。在華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匯出利潤2617億美元,年均增長30%。
龐大的數字背後,曾令國人感到危機重重。在吸引外資、境內上市、開放金融市場等一系列與外資分享中國成長機會的舉措之下,“入世”看起來如同“引狼入室”,中國經濟就此命懸一線,羊入狼口。外資不斷分享著中國的成長機會,搶佔著中國市場無限的營養,並借此發展壯大,而中國孱弱的本土經濟反遭擠佔。
中國羸弱的銀行業怎麼辦?落後的農業怎麼辦?低端廉價的製造業又該怎麼辦?……一串串問題迎面而來,而這並非空穴來風:銀行業的“技術性破産”、農業的定價權問題、製造業無數次地被反傾銷……此前從未引以為意的經濟痼疾,也隨“入世”的時間推移,盡顯無遺。
然窮則思變。面對外國企業借助中國市場發展壯大,中國企業也同樣在這個過程中,吸收著外企的強大真氣,中國在不斷競爭與合作中成長。開放並非可怕至極,分享成長也並非將機會拱手讓人,“惡狼”也慢慢除下令人畏懼的面具。中國在其共跳的經濟舞曲中,享受著共贏的收穫。
2001年至2010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從468億美元增加到1057億美元,連續19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投資戰略的重要區域,來華投資的全球500強企業超過480家。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承接離岸服務的外包市場,外資在促進中國産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明顯增強。
昔日如狼似虎的宿敵,如今已是如影隨形的合作夥伴;昔日敬而遠之的對手,而今已是莫逆之交的良師益友。此時的中國驀然回首,發現原來外資這匹舊日惡狼,並非如同想象一般可怕,反而成為一條在中國經濟池水中游弋的鯰魚,讓原本靜置的池水泛起波瀾,也讓原本池中之魚不會窒息而死。(姜樊)
與狼共舞,這舞跳得還真不錯 外資催化中資迅速成長
“就一天,就比別人早一天!”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北京分行行長丁國良豎著食指興奮地説道,2006年12月13日,匯豐銀行成為首個開展個人百萬存款業務的外資銀行,而匯豐銀行在華資産總額就此逐年攀升,丁國良這個香港銀行業者也因匯豐在內地穩健的發展,情定京城,“早知道要呆15年,就不一個勁兒地逼孩子練習香港教育必需的繁體字了!”
外資行進入尋常百姓家
“那個時候北京僅是個代表處,業務很少,只負責聯絡工作,辦公室也是租的。” 東亞銀行北京分行行長陳智仁回想起中國入世前的情景,相對於現在東亞中國在國內超過2000億元的資産,那個時候還顯得單薄。
中國加入WTO十個年頭,原本風水不進的金融大門被緩慢撬開。2007年,匯豐、東亞、花旗、渣打,成為首批在內地成立法人的外資銀行。至2010年,在華外資行的資産增長為1.7萬億元人民幣。
狼來了,狼真的來了!
中國稚嫩的金融業猶如驚弓之鳥:“國有銀行是否賤賣”等成為爭論的焦點,一時間外資銀行將佔據中國銀行業半壁江山的評論此起彼伏。中國銀行業就此開始暗流涌動,與外資行競爭及共謀的種子埋下。
服務理念讓中資行咋舌
入世後的前5年,中國銀行業處於半開放狀態。初來乍到的外資銀行,只能依靠原本的全球市場優勢在中國金融界外圍不斷徘徊。但從2006年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外資行獲得“國民待遇”開始,“狼”的腳步逐漸真正逼入中國市場。
“之所以被稱為洪水猛獸,是因為外資行在服務理念和産品創新上讓中國銀行業咋舌。”陳智仁回憶起初來內地的情景,不禁感嘆不已,“每個人都拿著小紅本(存摺)在銀行排隊,大家只知道存取款,銀行也只有這些業務。”
“我們是同根,所以我們比其他所謂外資銀行更了解中國市場。”陳智仁笑著説道,當其他外資行還不熟悉中國市場,不敢用房産證做貸款抵押,而中資行仍沒有太多市場服務意識時,東亞中國已經向不少開發商發放貸款,參與到中國的相關建設當中。
引入了資金,也引進了智慧
“狼”的步伐逐漸逼近。外資銀行以另外一種方式間接卻又全面地滲透進中國普通百姓的視野。時光倒流回2004年,匯豐銀行入股交通銀行,成為第一家參股國有銀行的外資銀行。
“把外資行放到體制內,讓他們做股東,這樣中資行不但引入了資金,還引進了智慧。”丁國良表示,對中資銀行來講,重要的目的在於治理。外資銀行在風險管控、業務流程、産品開發等方面的經驗,成為中資行迅速成長的催化劑,讓中資行在不斷磨煉中成長。
“中國在‘與狼共舞’,而且這舞跳得還真不錯。”丁國良笑著説道。
銀行業最大變化:競爭加劇
外資銀行如今在華的業務大約佔據中國市場1.8%的份額,相比當年預估的30%份額,微乎其微,這也似乎讓許多外資行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的雄心壯志灰飛煙滅。
“外資行所佔中國市場份額較低,並非外資行發展不給力,而是中國的市場蛋糕越做越大。”在丁國良看來,匯豐銀行在中國金融業開放的5年當中,在華資産不僅翻了一番,而與之同步發展的,還有中國銀行業的總資産。
説起中國銀行業最令人刮目相看的變化,陳智仁脫口而出:競爭加劇。“實際上,中資行在2007年外資行成立獨立法人之前,已經在創新、服務等方面做好準備,所以當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中資行才會展現出強大的爆發力。而共同發展,對市場也是良性的促進,獲益的是客戶。”
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合作與競爭相互交叉,譜出了一首共贏的發展的歡快曲目。
“中國將是今後發展的重要市場。”無論是丁國良還是陳智仁,均躊躇滿志。雖然當下中國經濟亦受國際經濟危機的影響,經濟減速下行,經濟活動開始放慢,但這並不影響外資銀行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當下的中國市場,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中流砥柱。(記者 姜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