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0 要不要買股票?
資本市場在通脹初期會表現得不錯,它們由於市場的復蘇利潤會得到增加。高通貨膨脹對於絕大多數公司來説,卻是個壞消息,因為在這個生産過剩的年代,很多生産商不能把通脹造成的成本和費用的增加完全轉嫁到終端消費者身上去。根據沃倫 巴菲特的統計,在美國通貨膨脹比較嚴重的時期,那些上市公司並沒有更多地增加對投資者的分紅。
可以把通脹帶來的變化完全傳遞出去的有兩類公司,一類公司是那種壟斷公司,它們憑藉著某種壟斷地位可以把成本變化完全轉嫁給消費者—而在中國,這類公司由於其特殊地位並不願意把豐厚的利潤分給股東,所以不管是不是通脹也最好不要對它投資;還有一種公司,它們佔有消費者很高的“垂青率”,在通脹時期,消費者可能改變其消費結構,但是對垂青率高的産品的消費卻少有下降,這種公司在通脹時期的前景相對來説還是樂觀的,不過這也要謹慎—它們的價格可能已經很高了。
11 要不要生小孩?
生小孩從狹義理性的角度講是個不經濟的事件,特別是在高通貨膨脹時期,因為小孩的撫養費用是剛性消費,很難削減—小孩的剛性還在於撫養,既不能把小孩賣掉也不能把小孩塞回去,讓他消失—這部分費用在高通脹中又可能是漲價最多的一部分。
但生小孩可以用這種狹義的理性來解釋麼—極端情況下最經濟的辦法是應該去住監獄—如果某個公司人希望要個小孩,而他能給你帶來幸福,那就要個小孩,這與通脹無關。
12 是不是應該換工作?
在通脹的初期,應該是個換工作的好時節,但是在高通脹期,換工作是個危險的事情,那時候失業者可能要經歷長時間的失業。
13 為什麼我們知道通脹應該怎麼辦,但還是對付不了通脹?
在中國足球超級聯賽上會出現一種情況,每到下半場比賽進行到70分鐘以後,領先的一方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很多隊員倒地不起,這耽誤了很多時間,而且觀眾也不滿意,假設有個聰明的足協官員,他立志要改變這種現狀,於是他把足球比賽改成了70分鐘,這下那些隊員不會再倒地不起了吧,這真是個創舉。但是在改革後的下一場比賽中,這個足協官員會發現,這些隊員從比賽進行到50分鐘就倒地不起了。
足球比賽難以改變領先一方拖延比賽時間,就和我們難以對付通脹一樣。人們會因為政策的改變改變自己的行為,人們按照看到的情況來對付通脹,但預定的辦法對整個市場加以影響,通脹就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所有的理財投資教科書都會倒推一種投資行為的正確性,比如,在高通脹的情況下應該買黃金,但這個結論是在高通脹的情況下才能實現的,而在通脹發生之前,投資者怎麼來預期通脹的變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