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2010夏季達沃斯論壇 >

新華視點:全球精英“支招”中國可持續增長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14日 19: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9月13日,世界經濟論壇2010年新領軍者年會(簡稱“夏季達沃斯論壇”)舉行“推動可持續增長”全體會議,討論可持續性這一要素將如何使企業、行業和國家轉型。 新華社記者 劉海峰 攝

  新華網天津9月14日電(“新華視點”記者劉元旭、徐岳、李延霞)居民消費存短板、民間投資待激活、資源能源約束加劇、生態環境代價凸顯……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下率先實現回升向好的中國經濟,可持續性增長正面臨著新挑戰。正在天津舉行的2010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圍繞可持續增長的焦點話題,多位全球精英為中國經濟把脈“支招”。

  三駕馬車動力不均衡亟須“引擎切換”

  中國在金融危機後實施了“一攬子”計劃,不僅保持了本國經濟穩定和較快增長,也為世界經濟復蘇作出了重要貢獻。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保增長過程中,投資對GDP增長貢獻率高達92.3%,2010年上半年投資貢獻率也達59.1%。

  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説,中國通過全球化、工業化等政策已擺脫了貧困,但仍存在著不均衡問題。

  前來參加論壇年會的海內外嘉賓普遍認為,“不均衡問題”突出表現之一,是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馬車”之間存在動力不協調,投資強勁,而作為經濟增長根本動力的消費則顯得不足。

  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中國有世界上潛力最大的國內市場,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有效釋放國內需求,是促進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解決經濟運行中突出矛盾的重要途徑。

  瑞士雀巢公司董事會主席包必達説,中國經濟要實現可持續增長,必須在出口和投資之外尋找到新的內生動力引擎。

  此前不久,聯合國貿發會議發佈的《2010年貿易和發展報告》也認為,全球經濟復蘇依然不穩定,如果找不到新的動力源,大多數國家的增長率很可能會再次下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表示,在應對危機過程中政府公共投資對於保增長起到了力挽狂瀾的作用,但政府公共投資猶如一劑“強心針”,雖然見效快,但難持久,擴大居民消費,從投資依賴轉向消費支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保持經濟可持續增長最重要的戰略選擇。

  “擴大居民消費,還需兩手抓。”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籌備辦公室議題組組長、南開大學副校長佟家棟教授説,針對物價高位運行和收入分配不合理導致消費動力不足,一方面應通過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居民預防性儲蓄,另一方面,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控制物價上漲。

  民間投資“接棒”公共投資是戰略選擇

  後危機時代,民間投資如何“接棒”政府投資,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與活力,實現可持續增長,成為論壇關注的熱點。

  國務院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論壇上表示,要努力使經濟的發展更穩定,國有企業應該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就是應該扮演推動經濟持續穩定的角色。這對中國有利,對全球也有利。

  但人們同時注意到,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益與效率,在所有制結構中持續保持領先格局。有關數據顯示,從盈利水平看,國有企業的收入利潤率為5.38%,略低於民營企業的5.79%;國有企業的人均利潤水平為5.27萬元,低於民營企業的7.86萬元。

  今年5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36條意見,再次為民間投資提供制度性保障。

  多位與會嘉賓表示,由於諸多因素制約,中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融資難、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受到不公平待遇、創新能力不強等突出問題,亟須依靠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

  國家早已經意識到了“接棒”的重要性,但制約民間投資的“玻璃門”現象仍然存在。辜勝阻説,我國市場結構存在兩極分化,一些壟斷行業利潤大好,而在一些競爭性行業中大量民營企業過度競爭,利潤微薄。民間資本空間小與民企融資難並存,迫切需要拓展民間投資的空間,通過拓寬民間投資領域,暢通投融資渠道,加大財稅扶持,健全服務體系,創新投資方式,激活民間投資。

  “公司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政策,還要回到市場上,回到自主創新。”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説,要進一步推動壟斷行業開放,並積極拓寬投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轉向實業。

  “綠色增長”考驗資源能源雙重壓力

  金融危機蘊藏著綠色經濟的轉捩點,這一理念已成為各方共識。

  “可持續性發展的前提是‘地球、公民與利益的平衡’。”對於如何更加有效地實現節能減排,美國杜克能源公司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吉姆羅傑斯認為,面對日益凸顯的資源、能源問題,必須關注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效率。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著名經濟學家成思危透露,化石燃料佔中國消耗91%,預計2010年將會減少到85%,但在能源消耗當中仍佔據很大比重。他説:“未來的工業革命,應該在新能源領導之下的能源革命,有必要通過補貼的措施來發展新能源。”

  近年來,中國節能減排紮實推進。“十一五”前四年單位生産能耗累計下降15.6%。今年是我國實現“十一五”規劃中萬元GDP能耗下降20%目標的最後一年,但今年一季度,萬元GDP能耗不降反升,甚至這個趨勢在四五月份也未得到扭轉,以過高的環境資源代價支撐粗放增長的格局仍未徹底打破。

  施瓦布説,政府和企業決策者,要意識到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性,並採取具體行動和措施。中國的可持續增長,應實現能源的多樣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煤炭等化石燃料和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多使用核能等綠色能源。

  “中國的能源需求正在加大,最應注意的是在GDP增長和能源需求增長之間做平衡。”埃森哲全球戰略諮詢主管馬克斯佩爾曼表示,不能因為追求GDP增長而一味地消耗能源,要進一步細化目標,以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産業的發展。

  生態環境不能承受過度開發之重

  一個嚴酷的現實是,中國高速經濟增長的背後,付出了沉重的生態環境代價。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未來持續發展的資本。”在瑞士雀巢公司董事會主席包必達看來,可持續發展不只是在經濟效益方面,它還關係著社會發展以及氣候環境變化。

  一些參會者指出,較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走的是數量擴張型經濟增長的路子,特別是在GDP成為衡量地方政府政績主要標準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出現了片面追求經濟規模和增長速度的現象,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不少缺陷。

  成思危説,測算結果顯示,2005年,由於低能效、環境污染,以及生態系統的破壞所帶來的環境成本大概是達到GDP值的34.5%,而那一年我國GDP只是增長了14%,環境的破壞對子孫後代造成很大的損失。

  2010年新領軍者年會導師之一哈裏巴迪雅等嘉賓説,中國應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改變現有經濟增長模式的措施包括:改變現有地方政府過分看重GDP的考核機制,理順資源要素的價格機制,完善法規對環境保護的嚴厲監督,改進生産技術,增強對資源的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