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財經熱點調查 >

歐債危機:為何只有德國能依然堅挺?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20: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湖南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德國政府宏觀調控目標是在經濟困難時讓企業、工會與政府抱團取暖打天下,通過高品質的供應鏈重塑取得成功。

  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經濟都萎靡不振,目前更是憂慮是否會出現二次探底,但有一個國家卻是例外,那就是德國。德國不但失業率低而且經濟增長迅速,這樣好的帳單都是製造業強勁出口帶來的。德國製造業出口貢獻了國家經濟增長的2/3,拉動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發達國家都要快,德國也是目前全球第二大出口國。眾所週知的是,製造業按道理講應該是發達國家的軟肋。由於人力成本高昂,發達國家的製造業一般都外包了,為何德國的製造業卻能夠保持繁榮一花獨放呢?

  德國製造業創造的奇跡引來各國要人紛紛撰文探求其成功秘密。美國前財政部部長顧問、奧巴馬政府曾經的汽車業顧問Steven Rattner近期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上撰文,認為德國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其製造業成功有重要影響。德國早在2005年就推出一個當時爭議很大的政策,該政策當時爭議很大,直接導致當時執政的施羅德政府倒臺,但後來的政府還是延續了該政策。我們知道,發達國家製造業形勢一旦不好,公司第一件就是減員。德國政府的政策就是政府、企業與員工一塊抱團取暖,不能輕意減員,其政策核心是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以換取企業不減員,與工會討價還價使其同意壓低薪金,國家通過削減失業補貼以鼓勵就業,政府通過“短工計劃”保障工作崗位,工人的總工時縮短以減少失業,政府負擔工人部分減少的薪金。抱團取暖的措施短期看似乎違反了市場經濟規律,但從長期看這些措施既降低了德國企業的成本支出,又保住的製造業的工作崗位,根據OECD2009年報告,此項目在經濟蕭條中保住了約500000個工作崗位。

  美國的幾大汽車巨頭雖然歷史悠久但包袱卻很沉重,面對高額債務,美國公司削減成本的方案由於工會的強大阻力一直難以成行,由此導致美國的汽車價格居高不下,連美國人自己都不願意購買美國車。記得兩年前去美國訪問時,與一位美國的哥聊天,他的出租車及GPS都是日本造的,我問他作為美國人為何不買美國車?據他講美國的汽車及其配件與日本車相比,又貴又耗油又不好用,所以他拒絕購買。美國是移民國家,很難做好日韓那樣抱團只買本為車的“民族鎖定”。日本車在美國有製造廠,歷史短包袱少,負擔輕,製造成本就低多了,産品性能與服務質量卻很好。而美國汽車製造業工人工資是中國工人的25倍,尤其是美國的幾大汽車巨頭債臺高築,銷售一直不景氣。原來的汽車城底特律現在幾乎變成了一座空城與死城。發達國家製造業由於高成本而競爭泛力,大部分製造業只能採取外包形式,所以德國製造業的成功對發達國家意義重大。

  德國以汽車為主的製造業之所以一枝獨秀還源於其特有的優良品質,奔馳、寶馬、奧迪等德國品牌車十分暢銷,中國購買的寶馬佔整個寶馬利潤的25%。德國幾大知名汽車品牌一直佔領汽車品牌的高端,通過品牌取勝。德國車之所以能夠雄居高端位置,源於零部件來源的穩定性,來源於德國強大的中小型隱型冠軍來進行專業配套,一批中小企業在全球製造業細分市場份額居高不下,使産品質量品質得到保障。德國人一直強調德國企業特質,也就是通過孕育眾多專業中小型企業的工程學方法和創造精神,佔領高端專業細分市場。

  1986年,德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之際,著名經濟學家赫爾曼?西蒙教授在哈佛商學院作演講,有個聽眾問他:“德國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哪些企業貢獻最大?”他一時語塞。回到德國後,他找到了答案。

  西蒙提出,德國的出口貿易乃至整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主要得益於中小公司,尤其是一些在國際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卻籍籍無名的中小企業。這些年營業額低於5000歐元、僱員人數少於500人的企業,數量佔到德國企業總數的99%,就業人數佔到全國總數的70%,公司凈産值佔到全國總量的近一半。

  這些中小企業被西蒙稱為隱性冠軍(Hidden Champions),他們從不會進入福布斯《財富》500強的排行榜,卻“悶聲發大財”;他們不像大型企業一樣佔據整個行業,並極力在産業鏈上遊、下游進行縱向延伸;成功的中小企業可能只生産單一的專業産品,卻努力將這個産品銷售到全球、應用到無數行業中去。比如德國伍爾特公司,只生産螺絲、螺母等連接件産品,卻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數百家銷售網點。

  德國特別注重壯大中小企業的規模,充分發揮中小企業社會穩定器的功能。為扶持中小企業,德國政府甚至採取了“限大促小”的政策,在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的同時,限制大企業在國內的競爭優勢。中小企業發展戰略幫助德國保障了大量就業,使德國形成了龐大的社會中産階層,有效縮小了收入差距,為德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

  目前德國的隱型冠軍們也面臨來自中國等第三世界低成本的巨大衝擊。記得去年10月份去浙江台州考察時發現,台州一個區的工業縫紉機市場居然佔全球80%以上份額,其中有一家公司年營業額15億元,由曾經走鄉竄戶洗腳上岸的農民三兄弟創辦的,該企業居然還工業縫紉機領域的兩家德國隱型冠軍給收購了。面對這些巨大的競爭壓力,德國的隱型冠軍又是如何保持其競爭力的呢?他們不再去拼價格,而是在價值鏈上下功夫,特別重視供貨速度、質量與創新。

  德國隱型冠軍們認為他們的供貨速度要比中國同行們至少快一個月,如何做到快?主要是對産業鏈重塑,打通供應鏈、製造工廠與分銷網合作的障礙,確保産品更快捷地到達客戶。隱型冠軍們還通過與大學與研究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提升産品革新速度與品質。

  我國的中小企業近年來由於用工成本陡升,過去單純低價法寶面臨失效,如何通過創新來提升品質與供貨速度是未來努力的方向。可喜的是,我國不少企業已在風能、電信網絡、電力傳輸等領域大踏步地追趕德國隱型冠軍,在建築機械、機床、汽車和電氣工程等領域也在開足馬力與德國隱型冠軍積極競爭。相信未來通過更加深入地學習德國隱型冠軍的製造經驗,能夠獲得更多的細分市場。宏觀政策上國家也應該多制定些抱團取暖的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讓中國製造能夠獲得更強大的競爭力。
                              

熱詞:

  • 1986年
  • 德國車
  • 冠軍
  • 製造業
  • 悶聲發大財
  • 財富
  • 德國企業
  • 德國國家
  • 美國車
  • 汽車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