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能證明有機産品在營養價值或者安全性方面優於合格的非有機産品
●有機食品在農藥及重金屬殘留方面比非有機食品安全,但微生物的殘留量卻可能更高
●有機食品並非絕對無污染、純天然的“完美食品”
9個雞蛋45元,一小瓶醬油39元,一斤土豆20元……在廣州某高檔超市,包裝精美的有機蔬菜、有機大米、有機醬料比比皆是。這些被認為“純天然、無污染、營養價值高”的食品雖然價格不菲,甚至近乎“奢侈品”,但並沒嚇退消費者。眼下,有機食品在各大超市隨處可見,價格比普通食品高出幾倍至幾十倍不等,其購買“主力”為有一定經濟能力且注重保健的老人、孕婦以及關注孩子成長健康的年輕父母。這些人普遍相信“一分錢一分貨”,認為有機食品營養價值更高、食用更安全、更有益於健康,能花多點錢買健康也值得。
對此,專家指出,有機食品其實並沒人們想象的那麼“完美”。事實上,至今並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能表明有機産品在營養、味道或者安全性方面優於合格的非有機産品。而由於有機食品生産環節中對環境因素要求極高,所以有機食品雖在農藥、化肥及重金屬殘留方面比非有機食品安全,但微生物的殘留量卻可能更高。像早前德國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毒芽菜”就因殘留致命的大腸桿菌而一度引起恐慌。從這個角度看,有機食品並不比合格的非有機食品有絕對的安全優勢。
專家觀點:
有機食品VS普通食品 並無太大優勢
“有機食品並沒人們想象的那麼"完美"。” 廣東藥學院營養系主任王曉波教授指出,其實有機食品也是有利有弊,有需要的人群能吃得起可以適當吃一點,“但説它更安全、對健康非常有益,那倒未必。” 因為,無論從安全性、營養價值乃至口感上,多年來全球各種研究至今仍未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能證明有機食品必定優於非有機類食品
安全性:
雖無農藥殘留之虞
卻可存微生物污染
“什麼是有機食品,很多消費者購買時恐怕都不清楚。”王曉波指出,雖然有機食品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或添加劑等,而且在採集、加工、包裝、貯藏、運輸方面也有同樣的嚴格要求,更強調生産過程中的綠化、環保。這類食品如果嚴格按要求生産,確實不會有農藥和重金屬殘留之虞。
即便如此,在有機食品的生産過程中,仍必須使用有機肥。而這些所謂的有機肥,其實相當一部分是利用人和家禽愛畜的糞便,以傳統的堆肥方式進行發酵滅活微生物,然後再施到地裏的。如果糞便中有病菌未能滅活,就可能污染到農産品。這些受污染的農産品上架後被消費者買走生吃,很可能就會有中毒的風險。像早前德國乃至歐洲其他國家的“毒芽菜”就是殘留了致命的大腸桿菌,而西方人又喜歡吃生或半生不熟就進食,所以容易受感染,甚至一度引起恐慌。但如果煮熟了,這種風險是可以降低的。
“但由此也可見,給有機食品貼上完全"安全"、"無污染"的標貼,也是有失偏頗的。”王曉波稱,隨著我國對所有食品的監管力度的加大,只要通過正規渠道生産的,農藥和重金屬的殘留量基本都不會超標。
營養:
價值高僅為特例
無有力證據支撐
據王曉波介紹,有研究認為,從營養價值來説,像有機的櫻桃番茄、西芹的可溶性蛋白及西芹的鋅、可溶性多糖、維生素C營養成分要比非有機的番茄、西芹高,但其他營養含量卻無差異。
“不過,這只是個別的研究,不能推導出整體的結論。”王曉波稱,相反,2009年英國食品安全局根據50年來收集的資料公佈了一個綜合的報告,沒有任何有力的證據能説明有機食品比非有機的食品所含的營養對人的健康更有利。這個報告所收集的資料含蓋了歐美等國的相關有機食品,這些國家生産和消費有機食品的歷史都比我國要多和早,我國在1994年才出現第一批有機食品認證,因此,這個資料更豐富,也相對更有説服力。
口感:
糧穀類無差別
蔬果類稍甜點
目前國內的有機食品以蔬菜、大米、茶葉、蜂蜜為主。王曉波指出,就目前的觀察來看,糧穀類的有機食品與非有機食品在口感上幾乎沒有差別,而蔬菜和水果類的有機食品比非有機食品的口感要稍微甜一點,其他的似乎也沒有很大的不同。
“但有機食品價格實在高,能消費得起的多數還是有錢人,普通人收入都不高,若只是衝著可能會好一點的口感去購買,實在大可不必。”王曉波補充説。
現象:
有機食品受追捧 安全健康是期許
記者走訪了廣州市內不同檔次的超市,發現有機食品的價格也存在很大的差異,總體比同類普通食品高出幾倍至十幾倍不等。而據銷售人員介紹,目前,有機食品的購買“主力”正由以前的高收入人群逐漸擴大到有一定經濟能力又注重保健的老人、孕婦以及關注孩子成長健康的父母。特別是比普通超市價格高出三幾倍的有機食品,賣相過得去,又還不算太“奢侈”,能接受的人更多。
“無污染、純天然,聽起來很讓人放心。吃了不生病少生病,錢省回來了人也少遭罪。”一位給孩子選購了有機米、蔬菜和醬油的家長如是説。
“即使買不起最貴的,也買貴一點的吧,一分錢一分貨。”在隨機採訪中,記者發現這類消費者大多都有這樣的共識,他們認為這類産品生産過程中沒用農藥,不會有殘留超標的問題,所以吃起來肯定更安全、營養價值也更高,更有益於健康。
提醒:貼了標簽不一定就是“有機”
現在能長期消費得起有機食品的還是高收入的有錢人。王曉波指出,目前很多人存在著一種心理落差,覺得只有有錢人能吃得起這種最貴最好的食品,以後只有他們的健康才有保障;而普通人吃的是不值錢的東西,安全沒保障,以後更談不上健康。
“其實,不管何種生産方式,只要産品安全是達標的,都可以放心吃。”王曉波稱,目前我國對食品安全監督的主要投入還只停留在一般食品的層面上,對有機食品從生産、加工到銷售等各個環節的認證、管理和監督還存在不少漏洞,有不少産品魚龍混雜。
但對有機食品有需要的人來説,怎樣才能花錢買個明白?
“這確實很難。”王曉波稱,雖然查找並確認其生産基地、辨別食品上的認證標識會有所幫助,但也難以百分之百辨別。因為通過申請的生産基地是否在最近三年內未使用過農藥、化肥等違禁物質,或者申請時間早已過了期,這個很難確認。另外,按國際慣例,有機食品標誌認證每次的有效許可期限僅一年,期滿後需重新審核,但事實上,不少此類食品即使貼上標識,也沒標明是哪一年的認證,難以辨別是過期還是在有效認證期內。
“所以,花個大價錢是否一定能買到真貨還真不好説,奉勸大家還是要理性消費。”王曉波提醒道。
貼士:
有機食品適合誰?
什麼人需要吃有機食品?王曉波認為,對於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機能退化的老人、長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對殺蟲劑過敏的體弱兒童,短時期內適當選用一些合格的有機食品,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即便如此,也無需盲目追捧有機食品。”王曉波稱,再有錢也難以保證吃什麼都是完全合格的有機食品。但只要是合格的産品,只要注意日常食用衛生,通過充分的清洗和合理的加工後再食用,無論有機還是無機,基本不會威脅人體健康。 指導專家/廣東藥學院營養系主任王曉波教授
文/記者翁淑賢
責編:梁霄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