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歐高層近期磋商光伏和通信案,歐盟欲借摩擦案提高要價,要求中國開放銀行業等市場。當然目前我們肯定不能也不敢將銀行業對外開放,同樣我們也不敢將銀行業對內開放。
面對歐盟的將軍,我們也應當反思,何時我們才敢將銀行業對內向人民開放,對外向全世界開放?目前中國銀行業的局面反映了中國經濟和股市的實際情況,我們應該直面現實,勇敢面對,如果我們連承認問題的勇氣都沒有,如何去解決問題呢?
一、銀行賺錢卻沒有核心競爭力
2012年工行凈利潤:2386.91億元,建行:1936.02億元,中行:1455.22億元,交行:583.73億元。表面看來在2012年中國經濟下滑的背景下,中國的銀行業仍然在賺大錢,但事實上,中國的銀行業只不過是溫室裏的花,在壟斷的體制下透支未來。
1、 銀行理財只是透支未來的冰山一角
近日,購買了“得利寶 至尊18號”理財産品的60余名交通銀行的VIP客戶集體進行維權,然而從産品規模10.8億來看,60名客戶損失的數千萬仍只是冰山一角。
近期,北京大觀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觀言基金”)旗下的一款“觀言吉祥煤業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合夥)”第二期産品今年3月份到期,但近期傳出該産品本金和利息均無法兌付的消息,將理財産品的兌付風險再次展現于投資者。據了解,該産品由華夏銀行等代銷。
部分銀行理財産品結構複雜、風險高,再加上銀行銷售誤導,導致眾多投資者上當。一款銀行理財産品,被宣傳成高達10%、20%甚至30%的預期收益率。許多投資者都是前往銀行辦業務時,糊裏糊塗地被銷售人員鼓動,購買了所謂高收益的理財産品。可是,到期後才發現,收益根本達不到銷售人員介紹産品時所説的水平,反而造成很巨大的虧損。而銀行只顧自己眼前的利益,不管客戶的虧損,用客戶的巨虧換取銀行眼前的利益,銀行這種以損人利己的方式換來的利潤很難持續。
2、銀行夜郎自大卻不知如何轉型升級
筆者給多家銀行的總行分行高層作過銀行如何轉型升級的培訓,筆者講的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業務,所有的銀行都沒有用過。銀行的業務主要以信貸、財富管理、投行業務為主,而我國的銀行業從業人員只會信貸業務,財富管理及投行業務的深入運作卻知之甚少。金融創新的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美國的經濟改革和産業發展都是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推動的,而不是美國的政府推動的。
只有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推動升級的産業才是真正有競爭力的産業,通過金融創新推動中國的各行業進行産業升級是銀行業及其金融機構的業務。在中國的産業升級過程中,中國的銀行業也同時完成自身的升級轉型,這樣中國經濟才能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使之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銀行僵局反映了股市僵局
本輪股市自上證指數1949點到2444點的反彈,主流熱點板塊是銀行板塊。當春節前銀行板塊見頂回落後,大盤指數也就見頂回落了。而銀行股自春節前創出反彈新高後,從春節到現在再也沒有向春節前的高點發起過衝擊。銀行板塊在指數中所佔權重較大,如果銀行板塊不上漲的話,大盤指數是難以有大漲的可能的。也就是説任何一輪股市的反彈行情,如果銀行股不上漲的話,大盤指數是不可能出現有力度的反彈行情。
從目前的銀行板塊來研判,是集體在高位橫盤,如果向上攻肯定會有機構大量減持,所以,只能是高位維持震蕩整理。但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所有的股票在高位都是久盤必跌的,這次銀行股的高位盤整後必然也會下跌。原因很簡單:銀行股在目前的高位再發動上攻行情,很顯然主力機構沒有這種能力,目前的經濟環境和市場環境也沒有條件,再加上銀行業自身面臨的發展困境,銀行業這兩年的利潤是以透支未來的信譽為代價換來的。除非銀行業完成轉型升級,但是銀行業即便從現在開始轉型升級至少也需要一兩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因此,整個銀行業2013年的盈利必然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銀行業基本面下滑的客觀事實下,銀行股必然還有一波下跌,銀行股只有經過中期下跌後才能再度迎來上漲的機遇。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經濟改革的核心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的核心是銀行業的改革。面對歐盟提出的中國銀行未來的對外開放要求,我們可以暫時不必理會,但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步伐不能停下來,反而要加快,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和銀行業對內的開放更是當務之急。
解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是用金融創新推動經濟市場化的發展。因此,本輪經濟改革的核心是金融創新。通過金融創新打造的産業在全球才有競爭力,通過金融創新培育出來的金融機構未來在全球才具備競爭力,才不是溫室裏的花朵。
當中國的金融機構在風雨中成長成為真正的參天大樹後,我們的金融業就敢於對外開放,我們的各行各業就能在全球有整合更優質的資源,我們的資本市場才能成為全球最強大的資本市場之一。到那時,我們何愁中國股市不牛呢?
宏皓:著名金融學家﹑融資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歷任多家五百強企業金融上市顧問,政府機構金融顧問。中經産業基金理事會秘書長,央視網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