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昆明8月16日電題(記者袁雪蓮)作為中國玉石市場的後起之秀,黃龍玉入市短短8年來,身價飆升上萬倍,成為名符其實的“瘋狂的石頭”。但記者最近走訪調查發現,黃龍玉似乎“瘋狂”不在。
近日,最新一期黃龍玉公盤交易在原産地雲南省龍陵縣舉行。記者看到,中低端産品降價明顯,銷量整體下滑。雖然目前市場低迷,但是專家預測,黃龍玉理性回歸後發展前景仍然看好。
來自雲南瑞麗的玉石商人項京,見證了這幾年黃龍玉“麻雀變鳳凰”的過程。他告訴記者:“2005年剛起步那會,一拖拉機原料才兩三千塊,加工後到菜市場賣,左邊賣小菜右邊賣石頭。如今,好一點的原石都要上百萬。”
業內廣為流傳的黃龍玉成長史為:2000年左右,廣西石商在龍陵縣發現了“雲南黃蠟石”,認為其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於是販到廣西作為觀賞石交易。2004年,黃蠟石經包裝策劃後更名為黃龍玉,此後五六年價格飆升萬倍。2011年,黃龍玉作為天然玉石被列入中國新頒布的國家標準《珠寶玉石名稱》,使持續多年的“玉、石之爭”塵埃落定。
“瘋狂的石頭背後是瘋狂的炒作,大量外來資金通過抬高、套利、撤離,讓一塊正常的石頭變得不正常了。”中國珠寶玉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奧岩認為,當地發展經濟的訴求、社會風氣的浮躁、投資渠道的缺失,都給遊資炒作提供了空間,使黃龍玉成為繼蘭花、普洱茶、翡翠後又一個炒作對象。
記者在龍陵縣實地走訪發現,隨著大量遊資撤離,曾經炙手可熱的黃龍玉如今正遭遇市場遇冷的考驗。
“中低端産品價格降了三成左右,銷售量也少了四成,全部家當就換來了這堆石頭,真是進退兩難。”玉石商人林新喜無奈地説。
雲南省黃龍玉協會副會長劉濤認為,當前黃龍玉中低端産品價格下降,銷量下滑,這是玉石市場共同的行情,説明黃龍玉産業從狂躁回歸理性。
劉濤認為,黃龍玉具備健康發展的條件。一是黃龍玉探明儲量達到38.86萬噸,足夠支撐一個産業的資源需求;二是黃龍玉開發受到嚴格限制,能夠調控市場投放量,避免行情大起大落;三是龍陵縣政府積極引導黃龍玉産業健康發展,網羅了大批雕刻大師與經營人才,當地黃龍玉産業鏈建設已初具規模。
龍陵縣也對黃龍開採進行了整治,理順了利益分配機制。在收益分配方面,當地政府將收益的80%分配給鄉、村、農戶,20%用於礦山管理。當地百姓從黃龍玉産業的有序開發中得到了實惠,外來資金雇人私挖濫採的現象得以遏制。
“黃龍玉已經列入玉石名錄,正式擁有了玉石身份,但是銷售價格和壽山石差不多,與翡翠相比還差得很遠。”項京認為,現在市場上的黃龍玉産品,主要注重材質而忽略了工藝,價格在整個玉石市場中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隨著雕刻工藝的提升和大量精品的涌現,黃龍玉的價格還有較大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