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7月份的信貸增速顯示市場有效信貸需求依然偏弱,不過,陸續公佈的銀行中報卻帶給了市場不小的驚喜。上周,首批公佈半年報的兩家上市銀行——華夏銀行和興業銀行,凈利潤同比增速分別達到了42.36%和39.81%,而本週三剛剛公佈半年報的浦發銀行,半年凈利同比增速也達到33.49%。
率先公佈業績的兩家銀行或許不能代表整個行業,但至少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實上,從去年11月份央行改變貨幣政策單邊收緊的勢頭以來,今年內央行已經兩度下調存準率,且兩度下調存貸基準利率。根據以往的經驗,步入降息通道後銀行的凈息差水平將很快見頂回落,如果沒有貸款規模的擴充,銀行的凈利潤增速亦將隨着凈息差的回落而開始下降。
但從已公佈的幾家銀行的半年報看,上半年在央行降息並逐步啟動利率市場化、存貸利差收窄的大環境下,這三家銀行的凈息差反而環比有所擴大。三家銀行的中報都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在央行兩次實施降息後,降息對利潤帶來的實際衝擊並沒有人們預期中的大,而銀行尤其是商業銀行通過調整業務維持盈利的能力卻出乎意料。
或許降息對於銀行利潤的影響尚有一點滯後效應,但是從銀行的表現來看,也不能不説銀行資産負債管理的技術有了不錯的進步。兩銀行中報顯示,相比貸款規模的縮減,興業和華夏的同業業務規模在二季度均繼續快速擴張,成為生息資産規模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顯示了兩家銀行在資金面緊張的大環境下議價能力的提高;此外,無論是興業和華夏,其中間業務收入的增速均遠遠超過50%,顯示出商業銀行在推動業務轉型方面的強大動力。
從客觀上説,本次央行在選擇貨幣政策工具的時候可謂慎之又慎,在收緊流動性之前也給了市場足夠的預期,央行還大量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來緩解流動性壓力,而較少選擇降息降準等手段,從而給了銀行充足的時間來消化降息對凈息差帶來的負面影響。
不過,銀行中報也並不都是好消息,宏觀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今年一季度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餘額延續了去年四季度的上升之勢。截至報告期末,興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42.12億元,較期初增加4.97億元;華夏銀行資産質量壓力同樣明顯,截至報告期末,該行雖然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但五級不良貸款餘額以及逾期、欠息貸款比年初都有所增加。
資産質量方面的隱憂一直是銀行業估值提升揮之不去的陰影,經濟增長潛在中樞的下移以及不良資産顯現的滯後性,使得市場對銀行資産質量存在恐懼,目前來看,各家銀行在提高自身議價能力的同時,如何避開風險,提高資産質量成為首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