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倫敦奧運會上,中國田徑和“三大球”的尷尬令人印象深刻。在“三大球”6個比賽項目中,中國的一半隊伍沒能取得奧運會的參賽資格,另一半的3支隊伍好不容易拿到倫敦的入場券,卻都早早黯然離場:男籃小組賽五戰皆負,女排負日本被擋在四強門外,女籃小組出線就隨即止步。“三大球”均與獎牌無緣。
田徑與“三大球”獎牌的含金量有目共睹。前者是大眾參與程度最高的項目,本屆奧運田徑比賽一開始,體育場就座無虛席,觀眾的觀賽熱情之高令記者頗受感染;後者特別是足球和籃球,同樣有著雄厚的群眾基礎。而在提倡團隊合作、凝聚人心方面的精神力量更是不可小視:一支足球隊的勝利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甚至國家的狂歡,中國女排的拼搏精神也一直激勵、鼓舞著大眾。但如今,田徑與“三大球”狀態低迷,成為當前中國競技體育的短板。
短板是如何形成的?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與産業化不完善有關,與管理水平和方式有關,與人才培養機制有關,等等,不一而足。同時,另一個因素也不可忽視:從事體育運動的基礎人口不足,特別是青少年運動員的數量不足。
沒有廣泛的參與基礎,就難以吸引和發現有潛質的苗子,也就難以培養出有實力的運動員,自然也就難以在奧運賽場上取勝。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參加田徑基礎訓練的人口不超過100萬,參加系統訓練的不足10萬人。“三大球”更是慘澹,比如足球,有消息稱當前中國登記在冊的足球運動員只有區區7000人。如此薄弱的基礎,只能勉強支撐,談何提升實力、取得佳績?
田徑和“三大球”的尷尬,由來已久。只是,在中國代表團創造出海外參賽最好成績的倫敦奧運會上,這樣的尷尬更加凸顯。中國民眾對奧運的熱情,比中國在金牌榜上的位置更高,這樣的熱情彌足珍貴。引導大眾的體育熱情,創造便捷寬鬆的參與條件,大力推動大眾體育,才是擺脫尷尬的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