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10:09 | 進入體育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參賽隊伍都呈現青黃不接
■三大球群眾基礎普遍堪憂
■新舊人才培養體制缺銜接
昨天,是中國體育 “三大球”黑色的一天。中國女排和中國女籃分別落敗,雙雙無緣奧運四強。前天,中國男籃在小組賽5戰5敗,在12支參賽隊中排名墊底,創下近20年奧運最差戰績。
而在兩個月前的奧運男排落選賽中,中國男排位居倒數第二,失去了進軍倫敦的資格。時間再往前推,中國男、女足均在奧運預選賽中落選,早早就無緣倫敦奧運會。
中國“三大球”在本屆奧運的全面落敗,與34枚金牌的強勢形成了鮮明對比。三大球是國際體壇最受歡迎、也最具影響力的項目,中國的三大球項目在倫敦奧運的集體失語,折射出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的任重道遠。
人才之失
中國三大球目前的家底,確實讓人汗顏。每支球隊雖然境遇各有不同,但共同的一點是隊伍青黃不接。
女排負於日本後,國際排聯主席魏紀中指出目前的中國女排後繼乏人,“沒有人接上來”,所以只有讓老將“幾進幾齣”。中國男籃姚明退役後,球隊沒了核心和領袖,多個位置上缺乏實力突出的新人,一個在NBA打球的易建聯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國女籃是倫敦唯一的亮點,但仍然在依靠苗立傑和陳楠兩名老將壓陣,年輕隊員太過稚嫩,人才更替成為問題。
最能説明問題的,是世界第一運動足球。相比中國男、女足的集體缺席,近鄰日本足球足夠創造了神奇,日本國奧隊殺進四強,女足進入決賽。
命運其實早已註定:目前中國只有2.6萬名註冊球員、4000名註冊教練員、5000名註冊裁判員,刷新中國足球歷史最低水準。反觀日本,註冊球員超過100萬,註冊教練員6萬多,註冊裁判員12萬多。中國足球怎麼和日本比?籃球和排球碰到的問題,幾乎和足球一樣。
教育之病
後備人才的嚴重不足,是中國三大球項目嚴重滑坡的原因。表面來看,是體育人才的培養體制出了問題,但實質上更是教育之病。
和舉重、乒乓、跳水等中國優勢項目的培養模式不同,三大球的進步和提升,需要強大的群眾基礎,需要全面豐富的人才培養體系,需要面對歐美成熟職業體系的挑戰,其成功的難度,確實更大。
繼續以足球為例子,看一組數據:足球強國的成功,建立在足球人口高佔比的基礎上。西班牙全國人口近5000萬,足球人口為350萬,佔比達1/14;德國全國人口近8000萬,足球人口為650萬,佔比達1/12。意大利足球人口與總人口的比例為1/12,法國為1/15,荷蘭為1/4。日本的足球人口占比,約為1.6%。反觀中國的數據,還不到日本足球人口占比的1/50。
那麼,三大球的運動人口提高,要去哪挖掘?答案,只有校園。問題是,如今的中小學校園,並無太多三大球生存的土壤,三大球選手走的還是從小開始專業化訓練的老路。要真正解決三大球後備人才匱乏的問題,教育系統就需要搭建“蓄水池”,讓體育真正成為中國孩子的生活方式。
轉型之痛
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提升三大球的競技水平,就成為中國體育的共識。振興三大球,也是中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的必由之路。
三大球不僅是各個世界體育強國的拳頭産品,更因其具備深厚的群眾基礎而延伸成為體育産業的核心鏈條。歐美體育強國的職業體育聯賽,主要依賴三大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國各地不少體育部門將三大球等集體項目或解散或推給市場。舊有的人才培養體制解體後,新的體制遲遲未能建立。我們在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倫敦奧運會整體取得優異成績欣喜的同時,別忘了為三大球集體項目補補短板,多想些辦法多栽些樹.
幾十年前,分管體育工作的賀龍元帥曾經説過,“足球上不去,我死不瞑目。”如今,中國足球依舊在泥潭中尋找突破。顯然,三大球水平的提升,中國體育的轉型,是一條非常艱難的道路。轉型需要時間,需要耐心,更需要勇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