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矯枉必然過正:對銀行業認識的群體性錯誤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7日 03: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陳理

  縱觀中國資本市場二十多年的歷史,對銀行業的認識有多次矯枉過正,數度發生群體性錯誤。

  第一次發生在上世紀的90年代。當時深發展的靚麗表現引發了對銀行業認識的第一次群體性錯誤。深發展雖是高成長股的典型,但在盲目樂觀的思想主導下,導致1999年底浦發銀行上市高開29.5元,並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熊途。

  第二次發生在2005年-2007年。以招行、浦發、民生為代表的銀行股股價近十倍的上漲,再次引發了市場對銀行業認識的群體性錯誤。招行股價曾達到市盈率30多倍,市凈率6倍多。而隨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銀行股調整了五年。

  第三次就是這次。美國次貸危機、歐債危機、房地産泡沫、銀行業的周期性、利率改革和高杠桿的風險暴露等因素,導致銀行的股票市值接近甚至跌破凈資産,動態市盈率低至5倍以下。

  而筆者認為當前股價已經反映了上述預期,而且偏離了客觀的軌道。

  第一,關於房産泡沫,雖然十分危險,但應看到國家已找到了控制方法。另外從銀行壓力測試看,即使房價下跌30%左右,風險依然可控。中國的房産按揭貸款和美國次貸不一樣,抵押比例高。

  第二,關於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雖的確隱藏着較大風險,但銀監會介入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銀行三方簽協議,在發展中將逐步加以解決。

  第三,關於經濟下行帶來貸款不良率上升的擔憂,筆者認為有此擔憂是正確的,但市場估值已經完全反映了這些擔憂,擔憂過頭也是錯的。筆者曾按照巴菲特的方法,對幾家股份制銀行做過壓力測試,即使在經濟危機的極端情況下,貸款不良率達到10%,不良貸款中的壞賬損失率(包括被放棄的利息)達到30%,銀行的稅前利潤和不良貸款準備金兩道防線完全可以覆蓋其損失,不會導致第三道防線即銀行股東權益的損失。

  第四,關於利率市場化的問題,市場的擔心雖有道理,但其中亦不乏誤解和擔心過頭之處。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是漸進性的。況且,利率市場化並不會必然導致息差降低,從美國和日本的利率市場化進程就可以看出。而銀行也會主動地進行創新和業務模式的轉變,來提高貸款收益水平。

  此外,判斷銀行是否值得長期投資的標準,不是看短期的股價表現,而是看這個行業的商業模式是否利於形成護城河,並且看其護城河能否轉化為較高的獲利能力,即長期平均ROE能否保持在15%以上。只要沒有特殊狀況,銀行業就是個好行業,值得長期投資,巴菲特對此早有表述。

  當然,不同銀行之間的獲利能力已經開始分化,銀行很可能不再是一個持續高增長的暴利行業。但長期看,銀行業仍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周期成長性的行業,目前銀行業的估值仍然是低估的。最重要的是,銀行不是誰都可以開的,就憑這點,銀行相對其他行業就有很寬的護城河。

  (作者繫上海實力資産管理中心總裁)

熱詞:

  • 銀行業
  • 群體性
  • 銀行股
  • 動態市盈率
  • 房産泡沫
  • 矯枉
  • 護城河
  • 深發展
  • 招行
  • 貸款不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