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繃緊農業防災減災這根弦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3日 0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極端天氣情況日益增多。乾旱與洪澇,低溫與高濕,颱風與冰雹……各種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對各國農業生産都造成重大影響。自然災害多發是全球農業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災害是一面鏡子,折射出農業基礎的薄弱和農業天然的弱質産業屬性,也時刻提醒著我們加快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的必要性。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産相當程度上仍靠天吃飯,基礎薄弱、組織方式落後、抗災能力差仍是重要特徵。正因如此,我國農業生産防災抗災的意義就尤其重大。

  “天有不測風雲,農有應對之策”,在千百年來廣大農民與自然災害的鬥爭中,農業科技得以不斷積累不斷創新。牢固樹立防災減災意識,掌握科學的防災減災知識,既可以減少災害隱患,也可以讓我們在不可抗拒災害面前,最大限度地降低損失。

  農業防災減災,要靠基礎投入。近年,國家逐年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方面的投入,去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聚焦農田水利,保證一定的財政支出投向農田水利,極大地提高農業生産對旱澇災害的防範能力。但這僅是一方面,基礎投入欠賬較多,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善。災害損失一旦産生,如何保證農民收入不受影響,健全農業保險是一個後盾,尤其需要對商品糧主産區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

  農業防災減災,要靠關鍵技術。我國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在逐年提高,但因災損失仍呈偏重態勢,從長遠看,尋求防災減災增産穩産技術突破是一個重要途徑。今年一號文件鎖定農業科技,提出建立健全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部門重點推廣抗旱坐水種、一噴三防、玉米覆膜等技術來武裝農業,穩産增産效果良好。

  農業防災減災,要靠社會協力。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氣象、水利、防汛、農業、民政、公共安全等部門通力合作。目前農村青壯年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村裏從事農業生産多是婦女和老人,社會協力尤顯重要。近年來,我國建立和完善了上下銜接的救災應急和綜合減災工作網絡,中國特色的防災減災體系在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業減災方面優勢顯著。

  農業是自然再生産和社會再生産的統一,防災減災就是穩産增産,立足抗災奪豐收始終是農業生産的內在要求。“人努力、天幫忙”,我們惟願災害帶給農業的影響再小些,我們應對災害的能力更強些。

熱詞:

  • 防災減災
  • 中央一號文件
  • 農業減災
  • 農業基礎設施
  • 農業生産
  • 政策性農業保險
  • 坐水種
  • 穩産
  • 農田水利
  • 全球氣候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