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江西賽維LDK公司(LDK.NY)出事了。政府緊急出手救援,以確保企業正常經營。儘管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們並不十分清晰,但企業資金鏈斷了,發生了“債務危機”,應該不是一個過分的判斷。關鍵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個別事件”?筆者擔心,這樣的事情可能會越來越多,到頭來會不會再次形成新一輪“逃廢債”風潮,也未可知。要立即停止這樣的不良循環。
其實,我們很早以前就已經做出判斷:一輪過度緊縮貨幣政策執行下來,企業財務狀況一定會出現急劇惡化的情況。因為上一輪物價上漲主要是前端原材料價格上漲的推動。在此背景下,能夠拿到貸款的國有企業必須增加貸款數額,因為生産所必需的原材料貴了,讓他們為了維繫原定生産計劃的實施,必須增加貸款去購買原材料。如果這個過程中不能及時補充股權資本,其資産負債比率必然上升,財務報表惡化。加之緊縮貨幣政策帶來的債務成本上漲,那將更加嚴重地摧毀企業財務狀況。
同時,缺乏債務融資通道的民營企業更加不堪。他們的融資必須付出更高的成本,同時數量還得不到滿足。這就要求企業加快生産周轉,但哪那麼容易?市場情況稍有變化,他們的生産將難以為繼。財務情況惡化的速度與程度要比國有企業更快。
賽維遇到的情況也許十分典型。從曝出的情況看,一方面企業應收賬款大幅提升,以致公司周轉失靈。這當然是市場變化導致的後果。另一方面,企業融資成本或許很高,因為如果是信託貸款,企業需要承負的利率當在12%以上。
其實,信託貸款許多都是銀行貸款的變異。當銀行貸款規模緊缺之時,他們通常將對企業的直接貸款轉化為信託貸款。他們讓信託公司發行信託産品,銀行從自己的存款戶中尋找認購者,然後銀行、信託、認購者、擔保者四家共同分享貸款利益,而這樣畸高的成本,企業擔負。但實業企業背得起嗎?
有人説,那你活該。要貸款就必須承負這樣的負擔,你沒有能力承負,就不要拿貸款。這樣的説法對嗎?表面上這體現的是市場經濟的殘酷性,但實際上是緊縮政策引發的金融過於強勢、過於盤剝實體企業的典型特徵。現在,實體企業撐不下去了,誰倒楣?大家一起倒楣,對嗎?我們已經清晰地看到上市公司報表體現出的不妙,這是特別可怕的事情。試想,上市公司是最容易獲得“核心資本”的企業,可他們的財務情況嚴重惡化,這預示着什麼?是不是預示着“非上市公司”情況更壞?賽維獲得了政府的幫助,但這是不是意味着中國私有公司也在國有化?是不是意味着政府負債規模會大幅上升?
我們必須立即採取措施修復企業的財務報表,同時拒絕繼續以緊縮貨幣的手段去應對成本推動的物價上漲。
被賽維連累的上市公司
2008年以來,與江西賽維有業務往來的上市公司:
京運通601908.SH 恒星科技002132.SZ
天龍光電300029.SZ 新大新材300080.SZ
奧克股份300082.SZ 中航三鑫002163.SZ
秀強股份300160.SZ 新綸科技002341.SZ
博雲新材002297.SZ 比亞迪002594.SZ等
截至2011年末,新大新材、奧克股份應收賬款中,排在第一位的都是江西賽維,分別為1.79億元和1.47億元。今年6月,京運通宣佈:終止與賽維採購合同,並要求其支付違約金3.13億元。
(據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