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資訊 >

旱作農業背後的功臣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0日 05: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甘肅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旱作農業背後的功臣

  本報記者 宋振峰

  甘肅是農業大省,農業基礎卻“先天不足”。

  千里隴原大地,山多川少,地多水少。8000萬畝耕地面積中,山旱地就佔了四分之三。這些山旱地主要集中在全省67個旱作農業區,絕大多數都為坡耕地。目前,全省80%的農村人口都生活在這一區域。

  如何改變長期“靠天吃飯”的局面?發展旱作農業,向土地要效益,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成為全省努力的方向。

  甘肅,十年九旱。通渭更旱,號稱“十年十旱”。

  可就是長期以來只能靠天吃飯的通渭縣,去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

  天翻地覆的改變,原因何在?

  很多人都説,這是源於全膜雙壟溝播這一旱作農業新技術的推廣。

  通渭縣委書記令續鵬告訴記者,這一旱作農業新技術之所以能“遍地開花”,梯田建設正是其背後默默的功臣。

  去年,50歲的通渭縣馬營鎮長川村村民馬克仁第一次賣糧了。在老馬看來,這多虧了前年將山地修成了梯田。

  如果不推進梯田等水利建設,農業生産就無法提高效益。這正是省委、省政府啟動實施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的初衷。

  在政府的幫助下,2009年,一台臺推土機伸展手臂,在馬克仁和其他村民的眼皮下,開出一層層梯田,村裏的坡耕地全不見了,昔日的“三跑田”變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去年,我家3畝地打了1700斤糧,以前6畝地才能打這麼多。”馬克仁告訴記者。他算了一筆賬,同樣一畝冬小麥,要是坡耕地,得27斤種子,修成梯田後,最少得38斤種子。地裏的苗稠了,下點雨,也衝不走。

  測算表明,坡耕地改成梯田後,平均每畝可增産小麥40-70公斤,增産效果十分明顯。按每畝梯田增産糧食50公斤計算,全省新修的505萬畝梯田年可新增糧食25萬噸,每年增産的糧食可滿足63萬人的需求。

  不僅如此,梯田建設,使全省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地膜洋芋等旱作農業技術得以大力推廣應用,農業增産大幅提高,僅玉米每畝可增産350公斤以上,洋芋可增産1000公斤以上。據統計,甘肅現在推廣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80%都是在梯田上完成的。在新修的505萬畝梯田中,全省新增梯田全膜玉米138萬畝,種植馬鈴薯122萬畝,工程實施區人均糧食産量已由367公斤提高到440公斤。

  梯田建設,為全省糧食産量“八連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熱詞:

  • 梯田
  • 旱作農業
  • 全膜
  • 山旱地
  • 功臣
  • 坡耕地
  • 通渭縣
  • 壟溝
  • 玉米
  • 洋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