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濟南市“三夏”生産再傳佳績。據市統計局最新公佈的數字,今年全市小麥收穫面積326.5萬畝,總産實現133.5萬噸,單産達到408.9公斤,同比分別增長3.5%和2.6%。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面對“三夏”期間大風大雨等惡劣氣候條件影響,市農業部門工作人員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想辦法、解難題,確保了今年夏糧豐産更豐收。
6月上旬,我市“三夏”生産剛剛進入收穫期,一場突如其來的降雨、大風隨即席捲濟陽、商河等主要麥區。在濟陽縣崔寨鎮,受大風影響,麥田出現大面積倒伏。市農業局局長趙玉海帶領有關技術人員立刻奔赴受災麥區,僅僅6個小時,市縣農業、農機部門的領導專家就齊聚受害麥田。
不到8個小時,農業專家在地頭形成分析報告,農機專家依據報告建議,現場為農戶支招,解決農民燃眉之急。“當時真是一籌莫展,眼瞅著今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了,這一倒伏,農機進不了地,收不了麥,這可咋辦?”面對農民的焦慮,市農機管理站站長朱學成聽取了專家意見後,隨即撥通了附近農機合作社的電話,十幾輛小麥聯合收穫機陸續趕來搶收。“普通麥田機收一畝四五十元,倒伏麥田情況特殊,但農機緩慢作業照樣可以保證顆粒歸倉,價格大概90至100元每畝,機手收入有保障,農民也積極配合。”
地頭專家指導,現場行政協調,短短一上午時間,全鎮小麥基本收穫完畢,倒伏麥田也都剃了“板頭”,秸稈粉碎還田。“十連豐”靠的不是數據,而是實實在在的現代化農業社會服務保障措施。
市農業局把良種、良法配套和為機手服務作為促糧增收的重要環節,積極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産第一線,及時把良種、良法送到千家萬戶,落實到田間地頭。同時,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辦法,積極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産模式,切實加強對農機手的培訓和管理,不斷提高農機化作業水平。
市農業局負責人透露,今年“三夏”我市農機機收作業率首次突破96%,聯合收穫、還田播種的現代化農機發展大格局躍然田間,農業社會化服務保障措施融匯科技、信息、管理等多方元素,統籌生産,規範市場,正以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助力農業,為實現糧食、農民收入雙增長髮揮出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