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期,監管層調研基金費率改革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對浮動費率制,支持與反對的意見涇渭分明。筆者認為,費率改革其實無須興師動眾,在法律的框架下讓基金公司自行設定,讓投資者自行選擇,市場自然會形成均衡的費率。
對於普通人來説,管理人在基金賺錢時提取或多提管理費,賠錢時不提或少提管理費,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從美國基金業發展的歷史看,實踐中的浮動費率制並未顯著提高基金業績。根據晨星的一項報告,是否收取業績報酬對基金三年滾動收益的影響僅有幾個基點,雖然採取浮動費率的基金一年業績高於固定費率基金一個百分點,但研究認為其原因是浮動費率制下基金經理冒了更大的風險。總體來看,美國基金監管者對共同基金採取業績報酬式的浮動費率制持謹慎態度,出發點正是擔心管理人為了獲取更高的管理費,讓投資者承擔更大的風險。
從國內情況來看,很多專業研究人士傾向於維持固定費率制,原因在於很多國內基金公司內部治理結構不完善,特別是對投資者利益保護不足,缺乏限制股東干預的手段。如果採取浮動費率制,基金公司管理層很可能在股東壓力下追求高風險投資,以博取業績報酬,造成投資的高風險完全由持有人承擔,但可能的收益卻被基金公司股東分享。這種風險與收益的不對稱,很容易在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基金公司中得以放大。
但大部分普通投資者希望打破基金費率“旱澇保收”的現有模式,他們的著眼點與其説是給予基金管理人更多的激勵,不如説是希望當基金業績不好時,給予基金管理人一定的懲罰,更像是“不患寡,患不均”思想的體現。實際上,“我賠了,你怎麼還能照拿管理費”的現實,讓很多投資者接受不了。當然,這也與大部分投資者還不接受基金相對收益概唸有一定關係。
筆者認為,與其糾結于道理,不如放手實踐。國內現有的基金費率設計實際上效倣美國,但美國共同基金費率也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結合了美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特點,如具備發達的投資顧問業,而且也在不斷嘗試和變化中。國內基金費率不妨也交由市場決定,讓投資者親身體驗不同費率制度和水平的基金的實際業績表現,最終自然會形成合理的費率水平。
此外,費率市場化還有助於那些善於控製成本的基金公司脫穎而出。實際上,先鋒集團之所以大力發展被動投資,就有為投資者降低成本這一宗旨的指引,而且最終證明這是一條行得通的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