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始於1995年的《財富》雜誌世界500強排名遊戲年年都會準時開始,2012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中,中國企業的數量已經達到了79家,首次超越日本,僅居美國之後排名世界第二。
面對這樣一份頗為出色的成績單,一乾人等開始顯得面有喜色乃至於洋洋自得,他們指稱美企數量“日薄西山”,中企則“蒸蒸日上”。更有甚者慷慨疾呼中國打敗美日不是夢——一副被欺壓多年的小弟一朝翻身做老大的模樣。
誠然,中國企業在排行榜上的數量連續9年不斷攀升,毋庸置疑地反映出中國經濟質量齊升,中國企業也不斷做大做強。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較量中,我們實實在在地取得了進步和成就。但誠如萬里長征剛走了第一步,如果謹以此斷定中國已然進入了一個不同的層次,在世界範圍內只剩下美國一個對手,而且這個對手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倒在我們的腳下,這個判斷不斷無知,而且危險。
世界500強或者財富500強這個名字是中國人意譯過來的,並不是英語原文的直譯。如果直譯的話,應該成為世界500大(BIG)或者財富500大(BIG),而不是強(BEST)。將大譯為強只是為了更好聽、更有吸引力、更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但在中文的意思裏面,“強”往往比“大”更有優勢:大只是代表了一種量的尺度,大可能會好,但也未必一定好;而強則是質的不同,強代表了競爭力、優越性,強的一定更勝一籌。
實際上,《財富》在進行排名的時候更重視的是企業規模,它以企業的銷售收入為依據進行排名。也推出500強排名的《商業週刊》是把市值作為主要依據;《福布斯》則綜合考慮年銷售額、利潤、總資産和市值。不同的是,《福布斯》的500強排名不包括美國公司,《商業週刊》的排名僅限于發達國家,而《財富》則將世界各國的企業都進行排名。
由此可以看出,單純就大小多少的量的變化進行排名,簡單拿一個會計指標就可以完成。這個指標當然會反應一些事實,但也會掩蓋問題。近些年來,國內的“指標崇拜”已經成為慣性和風氣——最明顯的莫過於GDP崇拜。
在中國大陸(不包括台灣)上榜的73家企業中,除5家民企之外,其餘全是國企。國企往往都是壟斷性行業,如中石化中石油及國有大銀行,他們獨霸國內市場。在此條件下,想獲得能進入世界500強的收入數據並不是什麼難事——不能獲得才是難事。也恰恰因為只是在國內擁有壟斷優勢和光鮮的財務數據,雖然中國上榜數量排名全球第二卻鮮有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更別提有全球影響力和控制力的全球性企業——中企競爭力之孱弱令人感受到的何止是尷尬。
財富500強,本名只是“500大”,與量有關,與質不搭。中國企業為了虛名狂追500強的身份,就像吃了迷幻藥而狂追鏡花水月一樣。不可居虛名而處實禍。我們已經知道不能只追求GDP的高速增長,而是要實現GDP的高質量增長。現在,我們也應該知道,不能只追求多少強的名分,而是要追求實實在在競爭力的強大。
(摘編自7月10日財訊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