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上海6月28日電(記者王蔚)2012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在上海發佈,BP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克裏斯多夫 魯爾博士用數據突顯了這樣一個主題:2011年北美通過開放式競爭而取得的技術進步,正以複雜的方式改變著世界能源地緣政治格局。
魯爾指出,2011年初,西亞和北非動蕩局勢影響了石油和天然氣的供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比亞供應的暫時中斷。而日本福島災難性事故對核能及其他能源供應更造成連鎖影響,導致大部分地區能源價格走高,石油年均價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
與此同時,能源需求增長趨勢依舊。2011年全球能源消費增長2.5%,接近歷史平均值,其中新興經濟體的消費份額保持上升勢頭。經合組織國家的能源需求較上年下降了0.8%,但新興經濟體則增長了5.3%。
魯爾表示,在應對短期供應中斷和長期需求增長之時,開放的市場帶來的競爭、技術創新,為各國政府和消費者帶來了安全的、可負擔的能源供應。
以美國頁巖氣“革命”為例,在應對2011年能源市場動蕩時發揮了關鍵作用。利比亞石油供應中斷意味著歐洲每天損失大約80萬桶的優質原油供給,日本為了彌補核電停産損失而增加了對液化天然氣的需求。美國頁巖氣生産技術不僅應用於天然氣,而且應用於石油開採,使得美國天然氣價格下降,石油産量大幅增長。2011年美國石油産量達到199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2年的增長勢頭仍舊非常強勁。
頁巖氣還削弱了美國煤炭在發電行業的地位,使得美國煤炭出口增加。而日本天然氣供應主要來自歐洲,歐洲在天然氣消費下跌7.8%的同時,煤炭消費卻明顯增長。
魯爾説,美國的天然氣對煤炭的替代作用明顯,歐洲市場通過吸納美國和哥倫比亞充足的煤炭供應,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天然氣供應的減少。
魯爾認為,2011年的數據顯示,全球能源體系的相互依存性大,應該通過開放的、競爭的商業環境推動技術創新,從而釋放資源潛力,“促進各國開發本國資源,維護全球市場活力,進而確保能源安全。”